【论文】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误区与应对策略
时间:2013-06-20 来源:太阳集团城娱8722
◎虹星桥成校 左武忠
摘要:在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区:探究的课题过于宽泛,学习目标笼统化;探究的内容过于扩大,学习内容非语文化;探究模式单调僵化,学习过程指导虚无化。要应对语文探究性学习误区,应从语文课程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出发,加强积累,深入文本信息,明确实施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和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精心组织过程指导”的综合策略。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误区 非语文化 文本探究 应对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作为补充传统语文教学的缺憾而引入的,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是明显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发现问题的习惯、自由探索精神,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学习方式。
但是,一些学校在语文学科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时,未能考虑到学科的自身特点,套用模式的现象比较严重,对探究性阅读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误区主要有:
1、探究的课题过于宽泛,学习目标笼统化
在设置探究课题时贪大求全,追求轰动效应,超越了学生的能力,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目标理解的出现概念化和绝对化,将目标落实简单化、笼统化,或者过分扩大探究的重要性而忽略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等。
例如上一节课,在确定具体探究学习目标时,大部分教师总是笼统而概念化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让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这样目标定位完全是概念化、简单化的,含糊而且不可测,根本无法指导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开展。
又如,有的教师将语文探究目标的确定过分地接近了与语文相邻的学科,学习《石灰吟》时教师不让学生探究于谦的经历对诗歌主题的表现,也不探究诗歌的形象化手法的作用,而去探究明朝冤案或石灰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这是典型的探究性目标的偏离。
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童趣》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提出:“文中的‘我’是一个极为无聊的人,课文没有什么情趣?”面对这样有明显是非的价值观问题,教师也没问为什么,草率而蹩足地进行评价:“不错,读出了自己,有见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了偏差,教师无视如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并一味无原则物迁就学生的个性。
以上种种探究,明显是对探究性学习内目标理解不精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无疑是百害而一益的。
2、探究的内容过于扩大,学习内容非语文化
探究的内容的过于扩大,主要指在方向、主题、内容等方面出现探究范围扩大以及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探究。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在学生对整体感知课文后,马上抛出了探究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死海总有一天会死去。拯救死海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拯救死海的方案呢?”在一阵喧闹的讨论过后,有的谈到开一条人工河,把苏伊士运河的水引过来,有的谈到把下雨的水全部集中到死海,有的谈到控制蒸发量……近20多分钟的时间,学生都在谈设想谈方案。铃声响了,有的仍在出主意。至于文本的研读与探究早已“夭折”了,这是典型的探究内容扩大化的例子。
又如:教《热爱生命》一课时,以“热爱生命”为命题探究:为什么要热爱生命?这样才算是热爱生命?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命态度?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与思想品德课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再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围绕字形、字音等已确定的语文知识进行探究,早已定性的知识,再多的探究也是无益的。再如探究的主题脱离语文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培养情感的方向,在语文课堂探究科学课、数学课或社会课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探究看似跨学科综合性探究,其实是背离了语文课的本质,也是一种探究内容的扩大化。
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让探究性学习活动姓“语”是最为重要的。探究内容的扩大化势必使语文探究学习非语文化,从而失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探究学习的效率,甚至作无效功。
3、探究模式单调僵化,学习过程指导虚无化
探究模式的单调、僵化、媚俗。教师在要求学生探究时总是固定地运用一种模式:“通读课文——提出专题——自主探究——反馈交流”的模式。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应付千变万化的教材,结果是让学生课堂上思维涣散,学得厌烦,教师也甚觉疲惫。也有的没有吃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为了赶时髦,不断上演课文剧,编写MTV,或者绘画,让学生把精力和时间花在道具、台词、摄影等方面,这种也成了“探究性学习”。这与真正的探究性学习还有较大的差距。因为学生的参与只是浅层次的,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充其量只能算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加了一个游戏而已。这些势必违背了设置探究的初衷,造成探究价值的失落!
探究式学习组织形式呈现的绝对化的趋势,它包括探究的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被绝对化了。在人们的认识中存在一个误区,只要是探究必定要进行小组学习,没有小组学习就不是探究;只要是探究就必定进行讨论或集体交流,否则就不是探究性学习;这样最终导致的是将普通的浅层次的“讨论”也算作探究。其实个人可探究、小组可探究、集体可探究;讨论是探究,阅读体验也探究,读中的沉思也是一中探究。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各种组织形式和各种探究方式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教师对探究过程的指导虚无化,主要指探究学习的过程指导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探究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重视教师指导的作用,探究过程出现指导真空的现象。过程指导的虚无化是由于教师过分夸大学生的探究能力,过高估计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的观点绝对化、静态化。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如果我们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就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这种单纯为追求学生的“自主”而放任自流的探究性学习,既忽视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组织、价值引导作用,又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校正,形成少慢差费的低效教学。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指导的虚无化,势必会使探究活动方向模糊、主题不清、操作无序、效率过低。
应对探究性学习误区的策略
面对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种种误区,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把握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认真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条件与基本原则,真正立足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精心组织探究过程,对探究过程作精细指导,多元化评价探究成果。
一、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挖掘文本信息,对文本作深度探究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积累为基础,从文本出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不能脱离语文教学这些重要的规律的;只有让探究性学习真正的姓“语”,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长盛不衰。阅读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语文阅读。
1.重视语文积累,为语文探究性学习握奠基。语文学科的突出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既需要背诵积累、涵咏品味,也需要讨论交流、思维的启迪。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中运用的目标是以问题为载体,学生通过实践亲身获取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拓宽知识面,形成自己的见解;收集,处理信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积累。“语文积累”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积累。知识积累即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即识字、识词等的积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语言词汇,阅读一定数量的代表性优秀作品。能力积累即掌握一定分析,综合能力,有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积累即逐渐习得观察、调查、阅读、收集、讨论、赏析等语文探究方法。情感积累即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的范围和作用,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养成具有探究的习惯,产生探究的兴趣,爱好等情感。
有了坚实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积累为基础,才能准确定位和实施探究性学习,才能有效避免探究性学习地位、作用、内容、对象的泛化。
2.挖掘文本信息,对文本深度探究,为语文探究性学习掌舵
文本是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深入挖掘文本信息,抓住了文本的特点,进行探究,才能让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的个性的张扬、才能让学生深入地与文体交流和对话。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阅读即探究”的思想。
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阅读是传统语文教育总结下来学习语文最根本又最有效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入探究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与文本在阅读中认知发生迁移、情感产生共鸣、精神生发交流,才能进行相关地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自得自悟、比较反思即是探究。
如教学《安塞腰鼓》,利用文本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等特点。教学时抓住文本有利于朗读品味的特点,选用“品读探究法”。让学生第7和第18—22自然段,进行选择性阅读。让学生在独立发现和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两个问题“课文关键句子朗读的语气和情感”“安塞腰鼓有何特点?”。在诵读品味中融合自主探究,学生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了文章蕴含的情感,领悟了文章的主题。
因此抓住文体特点、深入文本探究,才是有效控制探究性学习目标笼统化的一个基点。这样才能保证了阅读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地位,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语文味。
二、明确探究学习的基本条件,遵循探究性学习基本原则
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必须充分地了解影响探究性学习开展的主客体因素:学生、教师、学习资源等基本条件和实施的基本原则。
1.探究学习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经验。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语文学习的方法、态度、习惯对一个个具体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有着相应的促进或制约的作用。例如面对基础较差又没自主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赏析性探究肯定是难以完成的;而面对基础扎实,学习主动的学生,他们对浅层的材料性搜集、整理与说明的探究肯定提不起兴趣。因此无视学生原有语文基础和经验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最终不是无法开展,就低效的形式探究。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重点是深层次指导和个性化引导。我们在设置探究性学习任务的关键是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经验,寻找学习兴趣的促发点,设置恰当的探究情境。考虑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经验是保证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效化的主体准备。
2.探究性学习要考虑学生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学生所生活的家庭条件、学校的基础设施、社会环境是制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因素,无视这些条件必会出现探究学习内容和对象或过程的泛化。如缺乏图书设备、网络设备的农村学校对于需要文献参考支撑的探究活动往往无法深入。因此,充分考虑学生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是保证探究性学习有效化的一个物质基础。
语文探究学习的开展除了有一定的条件外,还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活动原则:
趣味性原则。指语文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兴趣,驱动学生学习语文内在的需要。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唤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激励性原则。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记得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服务,使学生获得成功探究体验,
操作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指导收集相关信息,指导探究的方法和步骤,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让学生能够举行相关的探究活动。
适时性原则。学生课堂探究应有一个最佳的时机,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究开展的时机。
适量性原则。学生由于精神和体力的限制,探究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越多越好,并要与其它学习方式相互结合。
充分考虑以上条件,遵循以上原则能有效克服探究性学习目标、内容、地位、过程指导泛化的相关问题。
三、重视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探究的方法
1.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的指导。语文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它既有一般探究性学习的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它不仅局限于语文课本和书本知识,还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探究社会。那么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学科知识的素养,要积极增进和更新知识,尤其注意吸收新信息。教师要经常出入图书馆,要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有了足够的“充电”,教师才能指导有利、左右逢源。针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实质,在学生起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教给学生掌握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搞探究,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收集资料。学生收集资料可能会有困难,教师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资料介绍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网上优势,网上有用不完的资料。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和探究,可以对作品及材料提出质疑,也可提出新的见解。教师的指导要及时,还要对个别学生加强指导,但教师的指导要适时而止,不可越俎代庖。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一定要体现“探究”的特性,不能形式化。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探究才是探究性学习的灵魂所在。
2.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确立探究的方向。语文探究学习应富有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究性学习是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服务,语文探究活动要从文体出发,联系背景,知人论著,品析人物、品味语言、评价风格。探究活动要在语文实践中进行,主要有:探题目、探主题、探人物、探情节、探语言、探艺术空白点等。
如《珍珠鸟》教学中,让学生围绕“美”字读课文,发现问题,确定探究方向:从我与鸟相处的情况出发探人物“我和鸟”的形象;从课文所流露的情感出发探主题的表现;从课文的描写的环境和氛围出发探艺术手法的妙处;从课文的语言运用情况探语言表达的优劣。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探究的活水源头。学会发现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教师要围绕语文教材,立足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a.诵读法。问题来自学生的独立思考,来自学生的读书感悟,来自学生间的讨论、质疑、启发。例如探究《珍珠鸟》的主题时,让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发现了以下问题:课文说“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为什么小鸟先怕人而后来竟能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大鸟为何再三呼唤小鸟回巢?小鸟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说明了什么?……因此,诵读是语文发现的最有效的通用方法。。
b.联想法。围绕文本,不断发散思维,伸长联想的空间从课本知识到课外阅读,从古代到现代,从音乐美术到影视录像,从民间俗语到诗词典故。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容易找到知识中的空白,思维中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如学习《白杨礼赞》时,可联想到小学的课文《白杨》,可联想到歌曲《小白杨》,可联想到沙漠枯而不倒的胡杨,可联想到小说《人到中年》中有关白杨的描绘。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利于学生开放思维,从而发现问题:“写白杨为何写家乡站岗的哨兵”,“白杨哪里象农民”。又如在学习《西湖的绿》时,联想朱自清的〈绿〉、秦淮河的绿,古代有关绿的诗句,联系有关西湖的传说,观看灵隐飞来峰、花港新荷的图画,听婉转、动听的“雷峰夕照”古筝曲,那悠扬、醉人的音乐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在丰富的联想之中,让学生提出了“从西湖的绿描写看宗璞的写作风格”和“以秀美著称的西湖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那么的富有阳刚之气”等有深度的问题。
c.质疑法。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善于质疑。教师要善于假设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发现问题。如教学《珍珠鸟》用“人与蛇同吃、同睡,和睦相处一百多天”的新闻,让学生结合课文主题进行探究,学生轻松发现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和蛇,人和鸟相处的那么融洽?这恰是课文重点和难点。又如让学生对课文题目发问,对课文的重点句发问:写什么人、什么事、怎么样;对词句进替换,问“行不行”和“为什么”?有了质疑,定会发现许多新问题。
d.实践法。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如组织学生课堂表演、课堂操作、朗诵诗歌、演讲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如在《统筹方法》学习中,让学生操作“两种不同的泡茶方法”自主发现“未安排工序存在的问题”,引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如在《桃花源记》中让学生表演课文情节,然后发现问题。
e.比较法。通过语段、词语、修辞、情感、语体的相互比较,让学生发现表达的优劣,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如《西湖绿》中,“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将“扑”换成“映、射”等字,学生发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领悟到灵隐绿的气势和活力。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能让探究性学习活动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提问,还要能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课堂不在于学生探究多少有关语文,文化和社会的问题,而是以问题探究为契机,让学生感受探究问题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创设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因此,课堂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深思;养成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的习惯;学会围绕主题搜集资料方法;懂得想象和验证,实践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是解决探究性学习泛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四、精心组织与指导探究的全过程
精心的指导是深化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精心安排灵活规范的组织形式,要精心设计过程指导的全过程。
精心安排灵活规范的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要规范又要灵活。小组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常用形式,但不排除个别探究、班级活动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中学生独立探究的作用。小组合作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生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差异组成若干小组(一般4—9人),创设一种小组共同合作、共同达到预期目标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控性,从而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进行探究。
小组组织的形式,有自由式、半自由式、组织式三种。自由式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同学的相处亲密程度自由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半组织式是先自由组合,然后根据探究过程中主题趋向一致后,重新组织的方式。组织形式,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能力、个性特点组成的学习合作小组。学生座位形式可以根据小组活动的需要随便调整,主要是圆桌型、长方形、六边形等,只要有利于师生、生生的互动探究就可以。
巧妙设计开放科学的过程。探究性学习过程指导要科学严谨又要民主开放,要准确把握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角色。探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我问答、探究方向的确定、主题的选定、创设情境、实践体会、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小组探究的主要活动有诵读、讨论、互助、交流、辨论、品赏等。
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指导要抓好整体阅读这个起点,要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提问自我回答的重要性。小组交流要有严密的组织和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要有合理的分工。小组活动要精选问题,寻找有意义的主题、充分讨论、深入探究;小组活动做到有记录、有监控、可检查、可测评。最后要有班级的交流、个体和小组的反思与自我评价。教师在探究的全过程要树立角色意识,摆好自己的角色,正确把握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评价人的作用。教师在指导中要把握好各种活动的分量,做到因文本而异、因探究主题而异、因小组兴趣而异。
规范而灵活的组织形式、科学而开放的过程指导,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发展的内在要求,能有效防止探究性学习组织和指导的泛化。
五、重视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次探究性学习告一段落,应带领学生认真终结给予评价,评价不仅要对思维成果作一个总结,更要对探究过程中的隐性成果也要作出恰当的肯定,这也是对探究方向的一个指点。
探究性学习评价的依据不是探究成果的多少,不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是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生在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诸如:学习的态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的整理与综合,学生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及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体验,例如:责任感、成功感、合作感、进取心、意志、毅力等,还有学生在这一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这些才是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和意义所在。
善于利用“评价”的机会,用恰当的激励性语言激励、鼓舞学生,尤其要重视中下生,多亲近他们,多表扬,多鼓励,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调动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扬民主,注重全员参与探究性性阅读,只有这样,探究方能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们要深入认识语文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要深入分析其特征、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加强积累、强化阅读、明确实施探究条件和原则,学会探究的方法,精心安排组织与指导等综合策略,能有效防止再入探究性学习的误区,从而让探究性学习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正道上前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新课程探究》王深根 毛建华 主编太阳集团城娱8722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4、《探究性学习示例》郑桂华 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5、《警惕: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过度”行为》 于卫军 《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2 期
6、《演绎教学的“独一无二”》胡涛海 《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5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