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 刘清苏
一、当前现状
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一直把外来建设者作为关心关爱的对象,每年都倾注大量的人力、财力开展一系列人文关怀活动,如外来建设者歌咏比赛、外来建设者拔河比赛等,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外来人员的业余生活,激发了创业建设第二故乡的热情。但由于各社区、各部门的“各主其事”,欠缺沟通,往往一个活动后,就不再做深入挖掘,使得资源得不到深化整合,一直呈现一种规模小、形式单一、结构松散的局面,外来建设者管理工作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随着城南“南闲”的优势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商贸服务业在城南进驻崛起,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建设者涌入。同时,城南街道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地理特点,也为许多来绍务工建设者提供了生活工作的便利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城南街道下辖18个行政村、11个社区,仅规模以上企业23家,常住人口3.8万,而外来创业者则达8万以上,约占越城区的1/3,占全街道实有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外来建设者的大量涌入,一方面给城南经济带来了快速增长,另一方便也给城南的社会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一般情况下,外来人口迁入城南一般以家庭式或者同村、同乡式为主,因为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左右,所以相对来讲,一家三口式或加父母的颇多,这些人员除了工作外,其余闲暇时间大多停滞在小范围中,相对业余生活匮乏,孩子的教育活动缺乏、单一,特别是一些来绍时间较长的建设者,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人际交往圈子还是很难融入绍兴,所以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来丰富业余生活,使得其获得主人翁感。
同时,城南街道文体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年来,街道确立了“以人为本、虚实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下辖村、社区拥有文化阵地5388平方米,其中8个村、社区已创建成功“文化惠民工程”,占地4.46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健身广场区1500平方米、休闲绿化区200平方米、篮球场420平方米、羽毛球164平方米等。涵盖教育培训、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健身运动及老年、青少年活动室等功能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也正在建设。街道逐步形成了“以网联人抓管理,以理服人抓教育,以情动人抓服务”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一个项目组。成立了由宣传委员任主持人的实施小组,选调经验丰富的文化工作人员以及充满活力、有特长的年轻社教干部为具体实施人,同时邀请了优秀的五老志愿者、高级教师以及具有一定“新市民”工作经验的社区志愿者具体指导项目。项目组充分发挥老中青三代的各自特长,有针对性地对各层面、各年龄段的新市民进行人文关怀,同时注重需求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创新项目载体,不断激发新市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南这片热土上。
(二)整合二类资源。一是对社区特色项目的整合。对辖区资源以及需求进行摸排整合是该项工程开展的第一仗。为更好地利用街道、社区、村二级的优势资源,工作人员多次开会对辖区内的资源以及新市民的需求进行整理分析,确定了先从街、社区、村现有资源以及新市民中的骨干分子入手的基本方向,如通过育才社区作舟之家,中成社区小候鸟俱乐部等,广泛挖掘本地和外地居民二类教育文化资源以及文化需求,并从各单位各项工作中整理出一个相对资源丰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特色项目,打包落实计划,从而扩大其效应面。二是对社区师资以及文艺队伍的选拔。充分发动辖区新市民当中的骨干分子,对辖区内新市民群体进行层次、户籍地、兴趣、需求以及文化结构的问卷和询问,发放300余张,从中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挑选优质类型、多样型的教育需求模式来设置教育特色,形成活泼生动、开放互动、融入生活为原则教育机制,有效地推广该项工程,增强该项工程的生命力。
(三)做好三篇文章。一是与“一居一特色”紧密结合。近年来,街道下辖的11个社区都确立了各自的特色工作,如中成社区的小候鸟、育才社区的外来人员练歌房、高立社区的本外戏曲联谊会、华侨社区的黄草编织学校、秦望社区的四点钟学校、温馨社区的文体俱乐部等,都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具有社区品牌的好项目,但由于师资、资金等局限,特色项目一直就被限制在散、乱、差中。通过此次项目实施,街道召开相应的主任、文教专干会议,明确了特色主题,同时想方设法地把原有的队伍壮大,并每年通过区文教局、街道争取资金,充分挖掘社区的文艺资源,集中优势吸引更多的新市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文艺团队当中。二是与共建单位结合。共建单位是社区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借智、借力,补充新鲜血液,增强队伍活力。三是与“文化惠民工程”结合。有效利用建成的文化基础设施是壮大队伍必备的硬实力,通过创建省级城市体育先进街道、市体育小康村、文明村、清水工程等以及向体育局争取资金建设途径等载体,目前,街道下辖村、社区拥有文化阵地5388平方米,其中8个村、社区已创建成功“文化惠民工程”,占地4.46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健身广场区1500平方米、休闲绿化区200平方米、篮球场420平方米、羽毛球164平方米等,涵盖教育培训、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健身运动及老年、青少年活动室等功能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落成。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工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四大工程。街道根据申报计划确定了“新市民”的文化满意度提升工程、“新市民”就业能力提升工程、“新市民”文艺团队构建工程、“小候鸟”管理提升工程等作为街道的拳头项目,从2010年7-8月份的实施情况来看,街道借着暑期社区实践活动的东风,与绍兴晚报、辖区学校开展广泛共建,如汇基金爱心行动之“手拉手,爱心援助小候鸟”系列活动、“珍爱地球,低碳生活”环保夏令营等,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都注重融入新市民文化元素,凸显本外一家亲的特点,使该工程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在“新市民”的文化满意度提升工程方面,各单位积极把套餐式的教育文化项目通过宣传的方式展示给广大新市民,并扩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新市民享受惠民工程的实惠,不断提升新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在“新市民”就业能力提升工程方面,项目组积极与劳动保障平台合作,把各类培训教育信息通过短信、宣传窗等方式及时送达新市民手中,并结合街道新市民家长学校的网络,广泛开展了信息的互动以及教育资源的推广,目前已有19名新市民参与了计算机、插花等就业培训。在“新市民”文艺团队构建工程方面,主要以文艺骨干帮带、展示的方式,吸引广大新市民参与热情,在2010年9-10月读书节、邻里节期间,各社区开展文艺团队展示、文化汇演等一系列活动,如“阅读城市生活的温暖,感受城南新市民风采”的故事会,“作舟之家庆中秋,第二故乡情也浓”文艺晚会,都吸引了大批的新市民积极参与,有些更是新市民自编自导的文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新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在2011年与绍兴一中分校团委合作的的“党旗引领方向道德哺育成长”献礼会,与绍兴晚报、第二届小候鸟手拉手活动等等,“文明创建先锋队”、“红色之旅”等活动也有声有色,反响热烈。
三、主要成效
一是覆盖面扩大。随着活动的深入,该项目的知晓度也越来越高。在活动对象上,从原先的小候鸟家长或文艺骨干为主,到现在带动了一大批中青年人群也参加到活动中,特别是就业培训,很多技能培训都吸引了广大中青年新市民的参与,且反映极好。在活动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文明村等建设,农村文化硬件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街道的活动也逐步向农村倾斜,从而做到了资源的全覆盖。
二是联动性增强。通过城乡联动、本外联动、村居联动、村企联动、街村联动等多种方式的联动,强化该工程的知晓率,形成合力,让广大社会力量更多地关注新市民群体的生活健康。如与皋埠黄草编织社合作的培训班,都为不同群体的新市民提供了学习培训的好机会。
三是灵活性突出。经过资源整合后,形成了按需编排、合理分配、灵活参与、积分考核的一条龙培训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活动的参与率。且各单位在活动形式上,既保持传统,又增加创新项目,更加符合需求群体的口味和时间安排,各社区都制定了套餐式的活动,让更多的新市民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四是辐射面扩大。街道、社区、村充分利用社区报、数字越城、广播电视以及社区教育网等媒体的宣传。在寒暑假期间,街道、社区对于小候鸟俱乐部的活动进行了全程的报道,累计在绍兴晚报数字越城、社区教育网、共青团网等多家媒体发送信息110余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五是稳控力提升。通过项目实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街道的治安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从去年的数据对比,自实施我们新市民人文宜居培育工程以来,街道盗窃案件、“两抢”案件、涉黄赌毒治安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都略有下降。
四、三点思考
一要家校联手推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培养和熏陶。因此,新市民教育应着眼长远,从孩子抓起,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小学,都应加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只重视文化教育,而轻视道德教育,德育课更不能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再是要借助学校的力量,通过教师推动、学生带动、合家参与,让学生向家人宣传文明知识、城市意识,增强新市民教育的渗透力。
二要部门联动推进。新市民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是靠某几个部门、某几个社区能完成的,需要各级各部门建立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才能推进。一方面,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建立新市民管理和服务综合协调机制,避免政出多门、互相牵制、推诿扯皮等现象;另一方面,要抓好各部门联系社区、结对帮扶、干部联系点(社区)的工作,不能把联系帮扶当作一种政治形式,特别要避免部门联系社区就是每年给一点小钱,逢年过节向个别新市民送点东西表表心、做做秀的局面。部门应经常组织机关干部深入楼院、小区、企业,调查了解新市民所思所想,倾听意见建议,帮助排忧解难。同时,作好政策、法律法规的宣讲,做好文明行为、文明习惯的教育引导。再是,要针对新市民实际,把送知识、送法律、送文化、送健康等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开展好,真正让新市民融入城市。
三要骨干带动推进。要和新市民心连心,关键是及其所想,社区队伍中的骨干,不仅有丰富的阅历,同时也有很强的社会交流能力,社区通过队伍中的骨干,与新市民群体紧密联系,同时从生活上、工作上多关心中青年新市民群体,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并发挥社区心理党建室等阵地作用,积极提升新市民素质,增强新市民队伍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