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亟待破解师资与设备两大难题
时间:2020-01-02 来源:澎湃新闻

职教师资人称“工匠之师”,是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多举措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从实际效果看,最佳途径就是通过职教师范院校培养人才。解决实训设备落后、紧缺问题,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技能专业培训,校企共同完成对技术工人培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动员和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应用技术、高端技术,毕业后充实产业工人队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国家战略。在技术人才严重短缺,许多行业、企业面临“技工荒”的今天,更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为此,各级政府制定目标规划,出台鼓励政策,投入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欠账”,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并没有完全迎刃而解。例如职教师资紧缺、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仍然制约着部分职校尤其是基层职校的发展和技能人才的培养。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要求理论课讲解深入浅出,实训课熟练操作设备。但现实情况是,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学要求。如果从企业招聘“工匠型”教师,又有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问题,而且由于企业身份难以转换事业编制,制约了职校的人才引进。

职教师资人称“工匠之师”,是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多举措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从实际效果看,最佳途径就是通过职教师范院校培养人才。据悉,我国目前已有8所规模相对稳定,功能比较齐全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部分大学也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承担着职教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任务。如果这些职教师范毕业生构成职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情况将大有改观。但问题是,目前报考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少,这个专业毕业后从事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少,进入职教师资队伍的青年教师留下来的少,成为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教师资出现“三少”,有职业认识问题、经济待遇问题,也有政策导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的需要过程,有的需要条件,有的则需要采取应急措施,譬如,在职教师资一时难以满足需要的背景下,可以考虑动员和组织企业中有讲授能力的技能人才走上讲台,既教授学生,也提高自己。至于入编问题,则需要相关政策支持。

职校学生需要实践培训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这个环节的职业教育是有缺陷的。但许多职校现有实训设备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在落后甚至淘汰的机床上学技能,与课堂所学先进机械加工工艺不能匹配;没有实物操作,汽修专业学生只能按照书本想象汽车故障;有限的教学器具,众多学生争抢使用……这种实训设备落后、紧缺的状况困扰着教学,怎么能够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如果要求职校不断加大投入,经费又是新的难题。

解决实训设备落后、紧缺问题,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技能专业培训,校企共同完成对技术工人培养。企业有先进且充足的设备,可以利用起来为职校学生进行实训,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不仅有利于推动其技术水平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而且解决了学校实训设备落后、紧缺等问题,还能为企业物色招聘人选提供条件,是一种多赢模式。(张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