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不收礼,要收只收民族情。”这是近日流传在上海与新疆喀什两地职业教育界的一句暖心话。在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里,这些年来,校长陈金国陆续收到了不少珍贵礼物。每件礼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讲述着该校师生在陈金国的带领下,主动将优质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经验辐射到新疆、辐射到祖国西部的广阔大地上。这几件礼物也生动地见证了中西部教育交流的成果。
海派工艺传到新疆
在群益职业技术学校的展览馆里新挂了一幅手工绣制品。这是哈萨克族传统刺绣传承人沙吾列什女士亲手送给陈金国的。绣品上的羊角纹是当地的民俗象征,图案里的56个三角形则寓意56个民族亲如一家。陈金国说:“沙吾列什是作为优秀学生的家长代表,被邀请到学校来参观的。她的女儿夏尔巴提在上海学的是服装专业。当女儿把跟着老凤祥师傅学做的一堆精致海派盘扣展示出来时,作为新疆民俗工艺杰出人物的母亲激动万分,当即表示,一定要赠送一份礼物给学校,感谢对新疆孩子的培养。”
锦旗已经挂满学校
“你们看,这两把琴是新疆的民族弹拨乐器,一大一小,也是家长送的。再来看,这顶维吾尔族的帽子,是我们老师家访时,家长亲手戴到上海老师头上的。”陈金国指着服装专业陈列室玻璃柜里的几件礼物兴奋地说,通过几年的教育援疆,学校和新疆百姓越来越亲热了。目前,在群益职业技术学校的新疆籍学生有400多人,分别来自新疆喀什、阿克苏等18个市(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个民族。陈金国尤其对好几位得意弟子如数家珍:“阿依仙古丽是维吾尔族,来自昌吉,因业务出色,现在在上海东海学院留校任教。来自阿勒泰的何玲,是东乡族的。朱花蕤是来自建设兵团的。这三位都是全国技能大赛的金牌得主。还有一位来自吐鲁番的姑娘祖白达·艾合买提,2014年8月进入学校,两年后便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服装设计与工艺项目比赛并获得三等奖,现在已是喀什职业学院的专业教师。几年下来,由新疆教育部门、企业和家长送来的锦旗,几乎已经挂不下了,但最值得骄傲的,也是上海教育必须要做好的,就是要努力为新疆培养好技术人才。”
学好技术全家小康
都知道新疆人爱吃馕,陈金国非要把记者带到清真食堂里,参观新疆人送来的几个做馕的坑。“2011年9月,学校招收首批新疆内地职业高中班。开学后,我在巡视宿舍时发现,有的孩子带来的馕都发霉变质了,但却舍不得扔。我跟同学们说,变质的食品不能吃了,但还是有孩子当着我的面扔了一个,把其他几个藏到了床底下,等我走了又拿出来吃。当我把这个情况告诉前来视察工作的喀什地区教育局负责人后,他们立即允诺以最快速度送一个馕坑来。你看,这个最小的就是当时送来的第一个馕坑。”他又指着另一个新的大坑说,那是学校聘请的新疆烤馕师傅送的,因为,这位师傅在学校做了几年的馕,深受新疆孩子喜欢,而且他自己对学校也产生了深厚感情,还把自己的小儿子送来学习汽修专业,现在已经学成回乡,进了一家4S店工作,全家也跟着脱贫奔向了小康。师傅说,送个馕坑来,也是代表全家对学校的谢意。
做实做强援疆项目
望着一件件来自新疆的礼物,陈金国说,将这些礼物凝结在一起的就是“东西携手”四个字,通过沪喀职教手拉手,更好、更精准、更有实效地援助好当地的职业教育。去年,学校的援疆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呢。
“我真的记不清去过新疆多少次了,一年里去四五趟总归有的吧。作为沪喀职教联盟秘书长单位,国家第一批承担内地新疆中职班的职业学校,我们要积极发挥上海优质职教资源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通过项目驱动实现精准施策、精准培养、精准合作、精准对接,为当地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职业教育体系。”下周要放寒假了,但陈金国说,他的思绪已经飞向了遥远的新疆。在他的脑海里,接下去学校的一整套援疆方案已有了框架:由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帮扶喀什职业学院服装专业建设的沪喀纺织服装产学研基地已经落成;按照全国服装技能大赛标准牵头建设配备的100个工位的实训基地、300个工位的两条模拟实训流水线都已经上线;喀什职业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制度建设以及实训室功能开发,也已对标着上海的职教先进模式……这一切都需要在新的一年里通过“东西携手”进一步做实做强,让教育扶贫能够在新疆落地生根。(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