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 急中生“技”
时间:2020-04-07 来源:《太阳集团城娱8722教育报》

——中山火炬职院教师把“论文”写在抗疫物资生产第一线

“王院长,我的机器运转不起来了,请您支援。”“我的生产线出了点儿状况,能否派专家过来帮忙诊断一下。”不久前的一天,广东省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装备智造学院院长王龙一直忙着接听企业朋友的电话,电话那头的语气一个比一个急迫,王龙隔着手机屏都能“闻”到那一股股火急火燎的焦灼味道。而另一边是自己学院的同事:“院长,派我去吧,我熟悉这个工作。”“我这段时间没课,我愿意去。”

这是王龙接到中山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来的《太阳集团城娱8722关于成立口罩机设备安装调测技术专家组的函》,并转发给院内各位教师后不到半个小时出现的情景。半小时内,晏华成、唐林新、李庆达、张亚民、丁立刚等5位装备智造学院教师临“危”受命,组成中山火炬职院专家小组,准备前往对口企业开展口罩生产设备的安装调测工作。

在专家小组成立的第二天,5位教师就赶赴广东恒鑫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多台HX107型口罩机的装配与调试。几天后,他们又赶赴中山市嘉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协助调试口罩生产线。

对于长期与自动化装置、设备打交道和开展教学的职业院校教师而言,他们对“模具”“生产”“设备”等是再熟悉不过了,但走进口罩生产企业车间、面对专门生产口罩的机器设备还是第一次,他们在口罩生产技术方面的“实战”经验几乎为零。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实是一头雾水,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晏华成说,“但我们都知道,早一分钟生产合格的口罩,就能生产更多口罩让前线的医护人员、防疫人员和普通市民得到保护,我们必须想尽办法来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

“上岗”第一天,他们的午饭、晚饭只是随便应付了一下,就开始了解口罩相关工艺流程和操作标准,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经验,反复进行研究学习,一直忙到凌晨2点多,各自回家休息5个小时后,就又来到企业进行技术攻关。

“在技术攻关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和摸索。”唐林新博士说,“因为口罩生产设备的零部件种类多,生产的精准要求很高,但有的装配图纸不是很详细,我们对口罩生产的工艺流程也不熟悉,短时间内做好调测会有一定难度。”于是,专家组每天满脑子几乎都是设备的各种零部件和装配图,恨不得24小时都留在生产车间里,以尽快把生产线组装调测好。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专家组每天奋战超过12个小时,面对型号、规格不相同的设备,他们很多时候就在没有图纸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对口罩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进行记录,并从设备的结构和设计原理着手,查找相关技术资料、设备参数,深入研究控制原理并多次和厂家沟通,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症结和解决办法,急中生“技”促使设备高效运转,加快口罩生产、供应和储备。

“设备是有了,但产能不高,当时真着急。”王龙说,几位教师在生产现场一直在调试,经过摸索和研究,结合对不同型号口罩生产设备的调试,详细了解了每一个生产难点,并以口罩生产标准为基础和提高生产效能为目标,制订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口罩鼻梁条在生产过程中容易打滑,导致长短有误差、定位不准、容易移位等问题造成废品率增加的问题,他们就在机器相关位置增加一个压轮,提升鼻梁条长度稳定性,同时改变鼻梁条剪短点到第一超声波压轮的距离,确保鼻梁条在被剪短前精准定位,同时也避免了鼻梁条在导向套里出现堵塞情况;有的设备对口罩折边处的调整效率很低,导致折边形状不稳定,他们就重新设计折边零件,将折边出口处的两个零配件改成整体件,提高调试效率和质量;对于机器中剪线剪刀在张合处容易出现机械卡顿现象,他们提出改变剪刀零件位置结构,增大剪刀受力端和轴承接触面,增加剪刀气缸压力并及时更换已磨损的剪刀片,使剪刀张合顺畅而避免卡顿。

“好了,好了,我们的口罩生产线能正常运作了。”经过专家组连续5天的奋战,随着生产线上一个个浅蓝色口罩的顺利生产,中山市嘉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口罩生产车间里一阵欢呼。车间里的一条口罩生产线已调试完毕,进入验收阶段,这意味着一大批符合标准的高质量口罩即将高效产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疫前线以及每一个需要的人手中。接下来,专家组还要继续对设备进行检测和微调,同时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确保生产线正常运转。

“对于我们的专业教师而言,这次经历不仅是高职院校技术力量支援企业,更是他们将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又一次落地转化为生产实践的宝贵经历。”王龙说,“面对疫情,大家勇于站出来,尽快进入角色连续奋战,一起将有问题的机器调试好,帮助企业扩大口罩产量,他们的那种满足感让人难忘,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和力量。”

5位教师不惧疫情、不讲条件、不怕艰难,将科研与生产、知识与应用很好地交融在一起,正是以坚定的信念和实际的行动,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李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