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工作纪实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承“铸魂琢匠,钢工铁院”的核心理念,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开展。近年来,学校通过夯实队伍、构建机制、拓展平台、整合资源等一项项扎实具体的举措,目前已形成“三全育人”的强劲合力。
强化全员参与,推进校企育人共同体建设
学校聚焦制度创新、能力提升、师德引导,建立了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合作精神强的党团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发展计划,建成了一支业务精湛、明道信道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强树优计划,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程度高、共情润心的学生管理队伍;班级导师制,形成了一支以博士、教授团队领衔的高水平专业导师队伍;出台“企业导师聘任及管理办法”,组建了一支由“企业老总+技术能手”组成的企业导师队伍。
2019年,学校入选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入选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河北省“千名好支书”1人;新建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靳小海和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刘永弟领衔的一批大师工作室。
强化全过程监督,推进体制机制建设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三全育人”推进工作,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围绕10大育人体系成立了10个工作小组,分别制定落实举措清单、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形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简报制度等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开展工作诊改探索,建立了以育人工作目标为起点,以年度为周期,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运行单元的“三全育人”诊改工作机制和以学生个体发展规划为起点、以学期为周期、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运行单元的学生个体诊改工作机制。同时,依托质量保证监测系统,有效提升育人质量。
强化全方位协同,推进多元化育人平台建设
搭建课程支撑平台,改革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专题讲授、线上教学、项目实践”混合教学模式。2019年思政课作品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质量评优的重要考核指标。2019年课程思政立项8项,打造示范课程10个、示范课堂40个。
搭建科研育人平台,制定“阶梯式”课程教学大纲和科研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编制《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开展“学术诚信周”和科技创新活动。
搭建组织建设平台,获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和全国样板党支部2个。坚持党建带团建,2019年入选“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荣获“河北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河北省优秀高校团委”称号。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将社会实践课纳入公共必修课。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1+N+Z”双创课程体系,“真空悬浮熔炼炉”项目荣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搭建文化育人平台,构建“德技并修+五育并举+廉洁开放”文化品牌。2019年荣获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优秀奖1项、全国“奋进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优秀典型案例奖1项,“拉花新韵”项目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传承的力量”展播。
搭建心理育人平台,形成幸福心育课堂、幸福心育生态链、幸福提升基地、幸福素养模型相融合的心理育人生态圈。
搭建网络育人平台,不断推出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推广网络名作20余篇,学校官微在全国职业院校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荣获“2019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1项。
搭建管理服务平台,制定“服务岗位考核标准”,设立“服务育人示范岗”,开通后勤数字报修系统。
搭建资助育人平台,形成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资助体系。实施励志引领、诚信相约、自强圆梦、千校万岗四大计划。
强化全氛围营造,推进育人基地建设
按照“三全育人”建设方案计划,学校已建成以省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红色印记”为代表的思政教育基地,以校史馆、郭海博铁板浮雕艺术馆、现代烙画内画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代表的文化育人基地,以第二课堂体验中心等为代表的素养培育基地,以河北省“金属材料深过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专业实践基地,以河北省首批10家河北创业大学、国家级别众创空间“育米众创空间”等为代表的双创培养基地。五大基地融通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等校内外资源,突破校园围墙,探索“行走德育”“开放式德育”,实现育人模式转型。
近年来,学校始终将“铸魂琢匠,钢工铁院”的核心理念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彦明、“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乔国平、“太阳集团城娱8722精益匠人”获得者曹元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能手和行业精英。2019年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奖292项,其中获国家级别奖项79项,省部级奖项213项;3人荣获“太阳集团城娱8722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荣获“太阳集团城娱8722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激活发展动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学校双高建设。(王振杰 王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