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工科大学生有三个显著的思维特点:一是求知欲强,对新生事物都充满兴趣并且积极思考;二是主动性强,抽象思维有很大发展空间,对事物的认知不满足于直观感受,喜欢更多的演绎和推理;三是热衷创新,随着知识的积累,认知能力的提高,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他们敢于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不确定的事物。
网络时代,应将“互联网+教育教学”思维嵌入到对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中。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为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助力学生创新思维的个性化发展;通过线上线下实训课程,发挥他们创新的主动性,在问题解决和项目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建立科技创新竞赛、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平台,重视他们的创新热情,调动创新的积极性。
线上教育平台
为个性化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在智力、思维、情感、生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导致大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明显。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知识的迁移及交叉学科的设置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学科前沿了解不够,创新驱动力不够。
此外,高校师资队伍水平也制约着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从科学发现到技术成果转化的时间不断缩短,工科专业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将学科前沿研究新进展、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工科大学生普遍需要通过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人文素养。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如爱课程学习网、线上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解决了以上所述问题。线上教育容许学生脱离专业的限制,依据自己的兴趣跨专业跨学科选课,拓宽知识面,做到知识的交融;容许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创新类课程,获得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新技巧;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得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物的上课内容,及时了解当前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新科技知识和行业发展趋势,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充创新思维所需的知识储备。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科研学术交流平台,参加各类学术论坛,听取校外专家的讲座,交流前沿技术,达到开阔视野和启迪智慧的目的。
近两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累计有18740余名学生参与慕课,包括千余名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参加慕课学习已成学习常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爱课程等国内、省内网络教学平台的慕课。例如,“创新创业思维与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疫情期间,南工大6000多名学生踊跃参与此课程,其中30%的学生成绩在85分以上,表现优秀;60%的学生成绩处于60分至85分之间,表现良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教程”通过大量使用行业案例,系统介绍创新创业的基本思维方式、技能等,南工大的2000多名学生积极参与此课程,100%通过线上测试,将线上所学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创新创业大赛中拿下了不少省级、国家级的项目。
“知行合一”以问题为导向
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学习,他们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缺乏实践验证指导,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互联网线上线下实训课程融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比如既要打造共建共享的虚拟实训基地,又要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训课程。
近两年,南京工业大学累计有近2万名学生参加虚拟仿真等新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太阳集团城娱8722建筑、华润等多家重点骨干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联合培养、项目资金的支持、资源的共享等。每年逾6000名学生在参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和项目实践过程中进行了深度学习,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近两年,南工大服务江苏化工转型升级行动,服务了380余家企业,减少千万吨级“三废”排放,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百亿元。同时,以产业项目需求为驱动,通过实践实训来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组织学生参与科技活动
调动创新积极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南京工业大学出台一系列奖励措施并组织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竞赛。教师团队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线上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通过全方位锻炼,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用创新思维为社会服务。比如:南工大海外教育学院组织学生参加2019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此外,南工大还通过校校、校企、校内合作,建立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更广泛的创新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线上教育的优势在于整合了校内外、国内外各种先进教育资源,这有利于工科学生依据自身的特点积累知识,推动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配合利用线上线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实训课程和平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全方位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伏永祥 南京工业大学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