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聚焦基地建设。建立市—县—镇(校)三级建设体系,市级对全市校内校外基地规模力量、社会责任、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评估,命名设立市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并进行均匀合理布点;县级重点扶持区域内基地建设,如诸暨市投入500万元把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成功打造成2000平方米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年接待能力2万人。镇(校)通过示范基地评比落实奖补经费积极推动基地建设,目前全市“一镇一实践基地”达成率100%,诸暨市实现“校校有基地,人人可体验”。
二是聚焦集体实践。各地每学年按校分批组织3—6年级学生到实践基地参加为期1天的学工实践,组织8年级学生到基地参加为期5天的学农实践,其中初中学生参与率达97.85%,学生课程满意度达98.9%。各学校每学期利用周边资源组织1次研学实践活动,如越城区富盛小学赴茶园体验采茶,车恂如小学赴农科院体验割稻插秧。各班级利用校内基地轮流参与实践,目前全市共有“百草园”农根基地、“草药铺”种植区等大小实践基地784个。
三是聚焦课程融合。时间上,将劳动教育与拓展性课程相融合,保证劳动课每周1节以上。内容上,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艺术课、校本课等有机融合,构建劳动教育综合课程体系。如诸暨赵家镇中学开发“榧趣”课程,学生参与香榧育苗、嫁接、护理、采摘、炒制等学习实践;越城区袍江小学开设“草药铺”种植草药,既长智又救人。评价上,定期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制定正确的评价激励机制。
四是聚焦家校联动。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阵地,克服“唯分数论”、轻体力劳动等不良观念,提高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设立文明交通劝导队、垃圾分类督查岗、校园清卫先锋队等志愿服务岗位,作为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设计“亲子系列项目”,要求家长孩子一起小种植、小养殖、小记录,在亲近自然中了解节气,认识农作物、体验劳作,实现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