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如果学院没有推行项目式教学,我是否还在黑板上给学生讲酒店管理;如果我没有走进企业研修,是否还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讲一堆学生听得云山雾罩的概念……”每次看到学生深入企业调研获得的点滴成长,赵迁远总会习惯性地不断将时间作前后位移,并给出不同的假设。
在山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有赵迁远这种感受的老师,不在少数。而老师们这种感受的由来,其实与该校以项目式教学为突破口、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一项改革探索,密切相关。
学非所用怎么办——
一增一减,真实的职业环境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育人项目
和全国许多职业院校情况类似,参照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压缩理论课,适当增加实训课,这曾是青岛职院教育教学改革“武库”里的一款“老兵器”。
旅游专业是青岛职院的三大传统优势专业之一。然而,相对于青岛作为知名旅游城市产品升级换代快、人才需求旺的市场特性,由“老兵器”培养出来的人才,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症”:学生综合能力弱,学生厌学,重技能、轻知识,发展后劲不足,导致课堂上学生学得没动力、老师教得没激情。
2006年,一个偶然机会,一种名为“CBL(即基于能力的学习体系)”的荷兰教学模式,引起了青岛职院旅游学院的兴趣。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CBL体系改变了以“教”为主、关注学生知识记忆的原则,强调学习内容与职业和工作岗位对接,通过学习环境和学习管理模式的设计培养综合的职业能力。这种无缝对接真实职业活动的教学模式,与当时正在谋划教育教学改革的青岛职院不谋而合。
一次去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看望实习学生的所见所闻,坚定了国家“万人计划名师”、青岛职院旅游学院原院长齐洪利教授推进学院教学改革的决心。在酒店,齐洪利看到自己学院的一名实习学生正埋头自学商务英语。
“都说职业院校学生基础差、不爱学习,但为什么这个学生在老师的视线之外还能如此自觉学习呢?”带着疑问,齐洪利上前一问,禁不住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学生是在酒店顶岗实习中发现,语言障碍成了他工作的最大短板。于是,他想通过自学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这个学生的举动,触动了齐洪利的心。回到青岛,齐洪利在校领导支持下,引进CBL体系,并根据毕业生和实习生的调研情况,淘汰了学生普遍感到学得困难、岗位上应用不多的高等数学等繁难课程,新增了紧贴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急需的实务课程。
这“一增一减”的改革,起初并不顺利。曾有一个专家组进校评估时,认为旅游学院砍掉高等数学课程,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但是,学校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继续小心翼翼推进改革。
对接真实职业活动,是CBL体系的精髓。但是,如何因地制宜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培养环境,是破解传统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关键所在。于是,该校旅游学院根据事先调研毕业生、行业企业获得的岗位能力需求信息,对传统的旅游专业群课程进行了一次“外科手术”——依据每个职业由不同工作任务构成的实际,将工作岗位或流程中的具体任务,分解成不同模块,围绕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行项目设计,并在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项目与课程之间形成对应关系,从而形成深度嵌入职业真实工作环境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
与传统的课程设置不同,这种项目教学课程,不再是“黑板上开酒店”,而是把旅游行业典型的职业活动设计成若干个“项目”,一个学期的教学和课程设计均围绕一个“项目”展开。一般情况下,每个“项目”都配备有一个项目导师和一个专业导师,项目导师相当于教练,负责指导学生开展旅游项目调研、市场分析、产品定价和运营等;专业导师则从专业上解答学生完成项目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有时,一个“项目”有多位导师参与。
但是,项目教学不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充满挑战。赵迁远是该校旅游学院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也是一位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作为一位工作了20年的“老教师”,项目教学改变了她。
课本滞后于生产实践咋办——
课程“补丁”不断延长学科专业的触角,实现跨界生长
“过去,上课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推行项目教学后,我整个人简直被清空了:现在,学生们是带着真实的项目,去企业先调研,再设计产品、做商业策划书、交流答辩。” 赵迁远感慨地说,“所有专业学习都始终处在动态环境中。学生遇到什么问题,老师根本无法预知。更具挑战的是,学生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和困惑,其实像我们这些从学校到学校的老师,过去也没遇到过。”
赵迁远用“脱了一层皮”,来形容师生痛苦的蜕变过程。按照教学计划,这学期,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项目”是主题店的策划与管理。学生们以小组方式,走入青岛大街小巷的主题店调研、访谈。一天下午,一个学生因为去市面的主题店调研,很多店老板以为他是拉赞助的,一口回绝。于是,这个学生向赵迁远求教:怎么办?
其实,赵迁远自己也没有这样的经历,只能帮他分析,然后和他一起商量交流技巧。后来,这个学生换了方式去与人沟通,算是完成调研任务。
有了这次尴尬经历,赵迁远此后非常注意学生反馈的情况,并根据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进度,以专题讲座方式,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及时给学生“充电”。不久前,西门子公司一位销售人员刚好来校洽谈业务,赵迁远逮住机会,请他给学生讲授沟通技巧。
在青岛职院,像这样深度嵌入到项目教学中的课程模块,几乎每个院系、每个项目里都有很多。青岛职院的老师把这种课程“补丁”,形象地称作“课程+”。
“我们的项目教学瞄准的,是企业用工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之下,我们的课堂形式基本都是多师同堂。而在实际教学中,项目教学之下的静态显性课程,不足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必须通过隐性课程,以打‘补丁’的方式,及时动态性地补齐人才培养过程不断出现的新的能力短板。”青岛职院院长覃川教授说。
在该校,海信学院是较早推行“课程+”实验的教学单位。早在2008年,海信学院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通过与华为、H3C、Cisco等国际知名IT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H3C网络学院”和“思科网络学院”,将这些公司的原版教材、认证课程、证书体系等作为课程“补丁”,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以此来优化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实现了“以证代考”和“课证融通”。
与许多专业不同,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搭网络等各种比赛对于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来说,是家常便饭的事。每次参赛,都会接触到大批IT企业。2015年的一次深入企业调研,使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教研室主任刘阳意识到,今天的IT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不似过往,而迫切希望员工具有跨界能力。于是,刘阳和她的同事们一起,重构并打造“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运行比较成熟的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一致的“课证融通”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将大量随时需要训练和提高学生某方面能力的专题课程,作为“课程表”之外的隐性课程。
“这种隐性课程对学生来说,虽不是专业要求所学的,但它们非常实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学生要与客户洽谈,不知道如何穿衣搭配。我们就专门从学校艺术学院邀请时装专业的老师,给学生上一次微课。”刘阳说,“学生们用这些知识,不论是去校外做项目调研,还是去考证、参赛,他们都很自信,学习积极性、目标感和成就感都会明显增强。”
在2018年举行的山东省云雨大数据及计算机网络大赛中,刘阳在对手几乎都是企业工程师的情况下,捧得一等奖;她指导的学生张林谦虽然只获得三等奖,但通过比赛,张林谦从隐性课程中学到大量“活知识”,对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赛后一年,他一口气考了十几份技能证书,成为学生们口中的“考证王”。
按计划,下一步,青岛职院还准备尝试通过课程+的方式,打通不同专业群,使课程能像商品一样,实现校内流通,取长补短,既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多种选择,也能培育学生的专业再生能力,以应对碎片化学习的时代特征。
校企“同床异梦”的锁怎么打开——
企业行业资源入校,教学场景与真实工作环境实现快捷切换
只要与线条有关的事物,艺术学院院长乔璐都有特别的兴趣。谈及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她满脑子装着的,还是“点、线、面”——
“与小微企业的深度合作,是我们的‘点’,它既解决了我们50%以上学生的就业,又有利于我们对市场需求变化,保持敏感;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把企业引进学校,是我们的‘线’,它既能弥补双师型教师不足,又能促进专业群建设和学生的针对性培养;依托行业协会,把行业协会直接引入学校,则是我们的‘面’,它能提升学校调动行业企业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能力。”
对标城市发展战略,把自己“代入”其中,是青岛职院引入企业行业资源入校、实现教学场景与真实工作环境快捷切换的一个“窍门”。
“脱离产业和经济,就不是职业教育。这些年,我们始终紧贴青岛的发展战略,依托本地大企业、社区,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学院和社区学院等方式,牵引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该校党委书记王金生说,“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一直强调德技并修,通过党建引领、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综合能力。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毕业离校时,必须既要手持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又要有志愿服务证书。”
不久前,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国际时尚城,青岛职院艺术学院很快就与太阳集团城娱8722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太阳集团城娱8722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青岛纺织服装协会深度合作,搭建与市场需求基本同步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在青岛纺织服装协会的支持下,艺术学院提议成立的青岛青年时尚产业发展促进会,企业就多达五六十家,师生可以带着各种教学疑问,便捷地进入这些企业研修和学习。青岛动漫产业协会则干脆把办公室安在了艺术学院。
据旅游学院院长李成介绍,为了打造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旅游学院将世界酒店龙头企业喜达屋引入学校,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平时,企业高管和学校专业教师实行集体备课模式。每年,喜达屋集团需派出高管,为学生讲授320个学时的实务课程。
在青岛职院,引企业行业资源入校参与协同育人,已呈现全面开花之势。生化学院腾出一层楼,将青岛斯八达分析测试有限公司“请”进学校,双方共建海洋实验测试中心。有了这个中心,师生不需走出校园,只要预约,随时就能进入测试中心研修、验证各种实验方法。
得益于企业行业资源的引入,如今,在海尔学院工业机器人教研室,11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室每天都在高速运转着。他们用企业送来的机器设备,为企业提供远程的技术服务,老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在校内完成各种场景的切换,及时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改变所有的参与者。
对于变革所带来的艰难“转身”,刘阳用了一个词——“居危思危”。现在,云计算领域技术更新得很快,稍有懈怠,就会落伍,就很有可能随时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
这学期,刘阳开了三门课,其中两门是新课。“像第一次开的人工智能课,我之前也没接触过,只能现学现用。所以,我感觉自己每天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和刘阳的感受相似。商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主任杨晓黎说,“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鲜活的专业知识,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老师们也被学生不断地推着往前,一方面主动去电商企业研修、了解工作流程,和学生一起设计并运营农村电商平台,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主动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两年前,一个学生在学习“酒店策划项目”时,突然问赵迁远:办一家酒店,后厨和店面的面积怎么分配最好?学生这一问,问得她面红耳赤。当年暑期,赵迁远向学院提出,要去大酒店脱产研修。
和赵迁远一样,在青岛职院校,任何教师只要向所在学院、教研室提出假期顶岗锻炼,或者赴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申请,都可实现“说走就走”。而对于一位老师外出挂职空出来的岗位,同教研室的其他教师就会主动“补位”。因为,下一次,外出挂职的,可能就是他们。
实施项目教学以来,该校已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近万名学生受益,近百名教师已完成出国或深入企业脱产研修;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等9个专业成为省级教学团队,旅游酒店管理入选为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服装与服饰专业群入围国家“双高计划”。据该校对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追踪调查数据显示:77.6%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83.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71.4%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协作能力有所提高;78.5%的学生认为知识应用能力提高。(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