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今年两会期间,有来自职业教育界的人大代表提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挤压明显。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不高,并呼吁政府聚焦高职毕业生就业保障。
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普及化,要求全社会必须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如果还继续“学历社会”的“学历至上”人才使用与评价体系,将难以促使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结构,高等教育资源再“丰富”,也无法消除全社会的教育焦虑。
去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0万人,其中本科招生431.3万,高职招生483.6万。这是高职扩招之后的结果。从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加大职业教育的招生、办学规模是合理的。然而,对于高职扩招,也有人表示不甚理解:比如认为应该扩大本科招生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学历需求,或者担心高职继续扩招可能会进一步降低高职的地位和吸引力。
为何会有这样的声音?根本原因是高职“低人一等”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改变。我国在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时,明确提到要形成淡化学历、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也明确提出要破除“唯学历论”。然而,当下对高职的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当前,虽然各省已在推进分类高考,多地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不少高职院校也在高考前组织进行高职自主招生,但是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仍旧在以本科率、重本率来评价高中的办学质量。
就业过程中的“第一学历歧视”也是对高职办学、高职学生的巨大伤害。因为不管学校怎么努力办学、学生怎么努力学习技能,第一学历的硬伤都似乎难以改变。于高职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就会想着提升学历层次,而不是安于高职层次办学;于学生来说,上了高职后,有人会觉得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改变“身份劣势”。
这是必须破除的恶性循环。试想,如果占高等教育一半规模的高职是“低人一等”的教育,那怎么提高高职师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并办出高质量高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人。要顺利完成扩招任务,促进充分而有质量的就业,就必须直面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对高职的歧视问题。
其一,要落实就业促进法,严肃治理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行为。当前,对于用人单位提出用人的学历要求,社会舆论已经习以为常,觉得这是正常的选拔人才要求。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要,提出一定的学历要求是合理的。然而,不断提出超出岗位需要的学历要求,刻意抬高学历要求,把高职学生排除在外,则属于学历歧视。
其二,还要严格治理地方政府给教育部门、学校下达升学率指标,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办学、教师教学的错误升学政绩观。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对高职教育进行“自我矮化”,一方面强调高职的重要,投入大量经费办高职,而另一方面却把高职“踩在脚下”。各级政府部门要有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只有办好各级各类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生态。高职院校拥有平等的办学地位、社会地位,当是检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