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时节,总会有些不良机构或不法分子借机炒作一些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为此,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高考假新闻、假信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明辨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希望网民不信谣、不传谣。
实际上,有关高考的谣言大都是“新瓶装旧酒”,变来变去离不开“捡到准考证、身份证、录取通知书”“高考阅卷内幕”“提供高考真题、押题、密卷”“特殊渠道招生”等,时间、人物、地点等要素虽年年更新,内容却大同小异。
按理说,对这类并不算新鲜、并不算高明的高考谣言和骗局,公众应该有了一定的“审丑疲劳”和免疫能力,但从实际来看,每年被谣言蛊惑继而跟风传谣或被骗中招的大有人在。轻则泄露隐私信息,重则遭受严重财产损失、耽误学业。因而,在每一个高考季(包括报名季),社会各界都需绷紧防谣防骗这根弦。
教育部、公安部、网信办等部门梳理发布的高考谣言和骗局的典型案例,给谣言和骗局画了像,给公众打了一针预防针,有助于公众认清相关谣言和骗局的真面目,增强警惕意识、防范意识、维权意识。
相关职能部门还应加强对动态信息的关注,建立健全常态警示机制,对有造谣或诈骗嫌疑的信息或行为保持高度敏感戒备状态,确保早发现、早跟踪、早甄别、早预警、早干预、早打击,全力压缩高考类谣言和骗局的生存时间和空间,减轻其不良影响,从而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为考生创造干净、安全的高考大环境。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考生及其家长更应承担防高考谣言和骗局的第一责任。一些人之所以上当受骗,主要是因为他们想要利用非正常手段获得不正当的高考利益和机会。如果大家都把心态放正,祛除一些不应有的杂念,只相信正规的信息和渠道,就不会在一些拙劣的骗局面前失去理性。
而对于广大网友而言,遇到这些所谓“特殊渠道”之类的信息,别盲目相信,加以转发。其实,防高考谣言和骗局也是一场特殊的考试,关乎每一个人的利益或潜在利益。包含考生和家长在内,所有人都是特殊的“参考者”,都该为破解高考谣言和骗局这道社会考题付出自己的努力,担起一份责任。(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