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社会生源“学生感”不强问题亟待化解
时间:2020-10-23 来源:《浙江教育报》

随着高职院校社会生源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对社会生进行培养与教育,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因社会生源的增加而被拉低,逐渐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下,一些高职院校将社会生源视为“培训对象”,积极探讨有别于应届生的培训模式,而将社会生源视为“教育对象”,与应届生一样严格对待的院校并不多。

由于没有将社会生源视为“教育对象”,对社会生源的管理及教学要求都较为宽松。如:社会生不需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不需要学习文化课等与技能操作无关的课程。对于年龄较大的社会生,学校采用上网课或定期送教上门的方式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宽松的管理,看似是对社会生的照顾,实则不然。很多社会生由于与学校的教育及文化交集太少,难以产生“自己是该校学生”的身份认同。由于“学生感”不强,使得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特别是那些有着强烈求知欲的社会生,他们选择就读高职并非只为一纸文凭,而是为了扎扎实实接受系统的高职教育,弥补自己的教育缺失。他们满怀激情来到学校,学校却没有将他们与应届生纳入同一个教育教学体系,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拉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随着高职扩招的持续推进,社会生在高职院校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如何提高社会生的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事关学校办学质量、事关进一步做好高职扩招工作的大问题。高职院校要在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化解社会生的“学生感”不强问题。

化解社会生“学生感”不强问题,需要纠正对社会生错误的身份认识。社会生虽然来自工人、农民、退伍军人等多元社会群体,生源结构复杂,年龄相差悬殊,但他们既然通过正规的录取渠道来到学校,就是学生中的一分子。不用“社会生”的标签人为将其和应届生区别开来,可极大增加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及对自己学生身份的认同感。

化解社会生“学生感”不强问题,应尽最大努力让社会生与应届生接受相同的教育。社会生就读高职,绝不仅仅是学点专业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获得一纸文凭那么简单。校园文化的熏陶、多元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丰富的社团活动、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不仅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的长远发展所起的作用远大于单一的技能训练。让社会生与应届生接受同等教育,不仅是强化其“学生感”的需要,更是对国家高职扩招这一政策的较好执行。

化解社会生“学生感”不强问题,应将社会生与应届生放在同一管理体系中。对社会生放松管理要求,为社会生制定不同于应届生的管理办法,是很多高职院校对社会生的特殊照顾。高职扩招的社会生源中多数是年轻人,中老年学生是少数。对于少数中老年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在管理上适当宽松。但不应放松对大多数青年学生的管理要求,而应将他们与应届生放在同一管理体系中,按照校规校纪严格要求,以此强化他们对自己学生身份的认同。

强化社会生的“学生感”,把社会生与应届生纳入同一培养体系,不仅是社会生接受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吴维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