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对应、中高融合是职教提质培优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0-11-16 来源:《浙江教育报》

由地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是地方性高职教育的主体,由县级人民政府举办的中职学校是地方性中职教育的主力。为地方经济服务是地方性职业院校的责任与使命,地方性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既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具体表现,也是院校与当地企业深化合作关系的纽带,更是促进地方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动力。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方面,由于地市高职院校面向全省招生,生源来自全省各地,这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或去往更具地域优势、就业优势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或回到家乡就业,留在院校所在地市就业的比例(以下简称“留市率”)偏低,这种状况制约了高职院校和区域内企业的合作。

另一方面,高职扩招,使县域中职学校学生升学率不断攀升,中职毕业直接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少。面对学生对升学的热切期盼,面对企业用工紧缺的燃眉之急,中职学校处于左右为难的窘境。由于中职生大量升学,县域中职学校和地方经济的纽带一定程度上被“破坏”。

从“3+2”到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已延续了20余年,一度成为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的有效抓手,也成为培养“始读年龄小、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门化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五年一贯制中高贯通的院校结对关系,往往是“自由组合”,导致中高职之间课程重复度高,降低了人才培养效率。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参与,建构完整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课程的无缝衔接成了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政策驱动。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定位清晰的职业学校体系,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无缝衔接,着力解决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关键短板,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市县对应、中高融合应成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有效策略。

一是适度调整地市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以地市区域内支柱产业为引领,建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以扩大五年一贯制生源数量为抓手,调整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使全省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主要由地市高职院校承担,使更多中职生通过五年一贯制通道进入高职院校深造。

二是调整五年一贯制中高职院校的配对结构。建立市县对应、中高贯通的五年一贯制中高职院校组合模式。原则上,地市范围内的各县中职学校与本地市高职院校建立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合作办学模式。

三是在市县对应的中高职贯通合作办学模式下,优化五年一贯制院校合作办学机制,使中高职贯通走向中高职融合。首先,由地市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参与,以五年一贯制的理念建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做到合理分工、无缝对接;其次,在中职教育阶段,由地市高职院校把关,做到主干课程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检测;再者,高职教育期间继续“以县为界”建立班级,并适当开设适合县域产业发展的特色课程。

上述策略可以发挥如下优势:一是可以大大增加地市高职院校的“本地生源”,进而有效提高毕业生的“留市率”;二是中职学校和地方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五年一贯制学生,可以为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三是学生毕业回流县域实习、就业,可以更直观地彰显县域中职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四是改变五年一贯制办学过程中中高职各自为政、课程重复的局面,实现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的“3+2>5”之功效,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添砖加瓦。贺陆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