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承担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丰富农民乡村文化生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八部门启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得到相关部委的广泛支持和基层政府的积极响应。7年来,共有30个省份参与申报,264个县(市、区)创建成功,探索出部门合作共建、加快发展农村职成教育的工作机制,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完成脱贫攻坚2020目标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
政府统筹,多部门合作,农村人才共同培养工作机制已然形成。参与创建工作的各省份,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强化统筹协调,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共同参与、教育牵头、部门协作、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各示范县县级政府健全了主要领导负责的职成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将农村职成教育发展纳入地方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强化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如黑龙江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82亿元,拉动地方资金5.94亿元,用于职成教育统筹体制机制、职成教育网络体系、县域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色项目等建设;河北省建立示范县动态管理机制,对持续发挥示范县的引领作用产生积极的推动效应。
夯实教育培训阵地,打造精准助农新模式,融媒体成为新亮点。各示范县根据自身情况,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共建实训基地,构建了以县(市、区)职业教育机构为龙头、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为骨干、村级居民学校为基础的县域职成教育三级网络,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开发乡土特色教材,传承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服务农村社区综合治理,巩固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各示范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手机移动客户端等组成融媒体,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传播科技致富新技术,将宣传阵地前移、深移,极大提高了服务“三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杭州市富阳区充分发挥杭州乡村振兴学院、农业教育培训站、农民学校、乡镇成校的教育培训阵地作用;福建省罗源县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对接产业需求,提升服务地方发展效能,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创建,农村职成教育主动对接当地产业需求,培育特色,打造品牌,探索形成职业培训新机制、新方法,在服务国家战略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培育高素质农民、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如山东省寿光县实施的“校园+田园”培养模式,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搭建“城乡校园课堂、田间地头课堂、网络空间课堂”,为培养急需型、领军型、高端型新农村建设人才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海南省澄迈县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采取政府主导、校企融合等措施,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基本健全了全县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将种植在澄迈田间地头的地瓜、荔枝、蜜柚等数十种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历经7年,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如何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相关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发挥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共同推进农村职成教育的机制优势,固化示范县创建成果,更好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建议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在总结经验、提炼做法的基础上,定期召开全国性会议,通过“现场会+互联网”方式线上线下交流,将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是启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搭建多部门共建共享的教育培训服务平台。建议加强为农服务的信息库和教学资源库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涉农人才的精准培养,为农民接受系统性职成教育开辟专门通道,有效提升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三是完善新时代农村“三教统筹”机制,抓好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议在普通教育中渗透“三农”教育,培养乡村振兴后备力量,促进职普融通、职成融合,引导农村“两后生”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动员和鼓励城乡知识青年尤其是农村大学生、进城务工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兴办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空心化”现状。(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