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真实需求 共谋解决路径
时间:2020-12-11 来源:《浙江老年报》

“走出家门视野广,白发老翁再图强。人工智能前景阔,银耀之江创辉煌。”12月10日上午,在之江实验室参观时,浙江老年大学学员马新民的即兴赋诗获得满堂喝彩。这天上午,“康乃馨”公益助老系列活动举行走访活动,老年朋友和浙江老年大学老师共20人走进太阳集团城娱8722(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和之江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对话数字生活,共谋“鸿沟”解决之道。

 


“康乃馨”公益助老活动由浙江老年报联合浙江省委老干部局于11月25日推出,旨在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社会”,受到了多家科研机构、智库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响应。接下来,本报与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中心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破解“数字鸿沟”的助老公益课题研究。

昨日,来之前已在网上看过人工智能小镇的VR全景,但一走进小镇展厅,退休老人陈荣才还是被震撼到了。小镇以人工智能为特色,在展厅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业态,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老人们眼前。在一块“玻璃板”上一点,墙上的大屏幕就开始播放高清视频,让老人们了解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忙而不乱的物流机器人,把堆积如山的包裹按照送达城市一一分拣,让老人们领略到技术助推的“快”递。

“和真的一样。”摘下VR眼镜,65岁的应美琴兴奋地说。别的老人也都体验了一把虚拟现实。一台定制鞋子的智能机器也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选好鞋的款式,把双脚依次踩到指定区域,这台机器就能生成专属数据,厂家按照数据生产出只适合这双脚的鞋子。

即使不会说话不会动,只要脑子想想,就可以指挥机器人把食物送到嘴边,这叫“脑机融合”;不用调取医院原始数据,就可以将一个人在各家医院的病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形成电子病例图谱,实现在别处看病的“任性”,还可检出隐藏疾病……在之江实验室了解到这些高科技后,老人们说,对以后的生活不再那么焦虑了。

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张兴文说,中心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相关问题,下一步将与老年专业媒体共同开展公益研究,倾听老年人真实需求,努力寻找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切实解决他们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

“数字时代,我们不想被落下,能学的学,学不会的请用温暖的技术把我们带上去。”12月10日,在之江实验室参加“康乃馨”公益助老走访活动的老人这样说。

参加这次走访活动的老人,有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年龄从61岁到83岁不等。为了更了解老人们的需求,本报联合之江实验室举办了一场座谈会,听听老人们的心声。他们从自己和亲友的生活出发,讲了许多困难,也给出了解决方法。

苏凤翔:

信息和操作要做减法

我喜欢摄影,自我感觉心态还年轻,但毕竟是老了,体力、记忆力和年轻人没法比,在老年大学也学智能手机,但下了课就忘记。现在信息爆炸,打开手机,信息铺天盖地,但对老年人有用的没多少。老年人本来用手机就不灵光,结果是有用的信息看不到,没用的信息点不完。建议给老年人的信息推送要简便化,只给和老年人息息相关的内容。同时要加强信息管理,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操作上也要做减法,尽量简便。

沈丽娟:

智能教学从社区开始

现在70岁以上的大部分老人文化程度并不高,使用智能手机等技术有困难。我建议要普及这方面的教学,社区开设基础课程,比如如何拍照、拍视频,如何用微信。老年大学等机构可以开设难度高一点的课程,比如手机挂号、手机支付、网上购物等等。

李建辉:

传统功能不能少

我想为农村老人呼吁一下。我80多岁的婆婆不愿意来城市和我们住,独自住在农村,她不识字,平时用老人手机和我们联络,智能手机根本看不懂、学不会,哪怕是简易版的。我们还是要为这部分老人保留传统手段和途径,不然他们的生活都成问题。

徐超光:

刷脸的数据去哪儿了

我来之前,特意在微信群里征集了老年朋友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杭州,政府为部分老年人发放的老年手机,曾经也是经过调研产生的新事物,只是后来没有随着时代更新换代。应区分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让今天的老年机带上适合老年人的“智能”。现在很多地方要刷脸,刷脸之后的数据去哪里了?有关部门应该把这些数据管起来。

陈荣才:

用大数据实现“无感”

20多年前,一些单位就在开展电脑培训,现在70岁以上老年人,恰好避开了这些教育机会,没有受过互联网的普及,不少人在智能时代成为“无G”老人,而且这一现状比较难改变。建议把老年人信息与大数据结合,坐飞机、看病等都可以一码通行、无感办事,让老人不再为智能所困。

马新民:

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

今天走访智能小镇感受深刻。其中一点启迪是,今后老年人的智能化学习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比如我所在的浙江老年大学,下一步可以请更多的老师“进来”,教我们使用手机和其他一些高科技产品,让我们深度学习。

孙宝丽:

以老年人的需求来开发

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充分站在老年人的需求上解决问题,不是拿着产品去要修改意见,而是在项目的开始或是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让老年人充分参与其中,并有机会提出意见,老年人不会用的当即改进。

吴国锐:

语音是老人的出路

现在城市越来越大,打车软件老年人也很需要,但是操作起来太麻烦。外卖软件、医院挂号也是这样。能否在这些软件中设置一个“一键呼叫”功能,比如打开网约车软件,说“我要去某某地方”,软件就会自动叫好车。

钟建国:

机器人要有温度

我唯一的孩子在国外定居,以后我和老伴不能自理了,肯定要住到养老院。但养老护理员如此紧缺,护理机器人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大。但机器人要有温度,手臂设计要仿造人体皮肤,是让人感到温暖的,不然被护理的老人会感觉到自己是个物件。还可以在机器人上设置陪聊天功能,满足老人心理层面需求。

应美琴:

老年手机要“一人一机”

现在都讲究私人定制,未来能否为每位老人配置专用版手机,也就是“一人一机”?比方说,输入老人的身份证号码,手机会自动为其匹配好家人电话等应急设置,老人摔倒,只要喊一下“儿子”,手机就自动接通儿子的手机,实现呼救。

范广益:

智能技术别忘了适老化

要多开发一些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产品。比如,我捏一下随手的一个物品,就可以向家属发出危险警报,这是结合了老人的应急需求。在未来,脑机芯片或许是实现这种期望的一种可行路径。时代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但智能产品开发别忘了适老化。(张伟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