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前人为滕王阁定制的诗意,如今正被“迁移”到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东技校区的景观营造中。
在这座居于城外、地势较周边高出约6米的山岗上,花遮松护,掩藏着一道木文化长廊。数幢宋明时期风格的木结构雕花楼,也将于此建造。
这是学校新增的功能区——木艺专业聚落。东阳木雕产业有着千余年的历史,然而面对现代机械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这一特色产业也遭遇了后继乏人的困境。如何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来,守住文化的根基?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卢干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要让年轻人乐于传承,让他们体悟到自己的使命是创造美、延续美。”
调和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世事常有意想不到的巧合。这种“巧合”,半为天定,半在人为。如果说10多年前,因为该校与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联办木雕专业,最终于2008年重办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算是无心插柳的“人为”;那么,2018年冬天,卢干在翻阅东阳木雕资料时,偶然入眼的冯宿、冯定兄弟与东阳木雕的故事,则可谓冥冥中的“天定”。
这是一段业内人熟悉的历史: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冯宿、冯定府第十分豪华,时人描述“朱栏画槛,照耀人目,其下为步廊,几半里许”,足见其规模宏大,装饰精美。这是太阳集团城娱8722关于东阳木雕最早的文字记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冯氏兄弟墓葬被毁,出土了木雕人俑。冯高楼也因此被称为东阳木雕文化的“祖庭”。
学校就位于城东街道冯高楼村。这一历史发现,让卢干明晰了办学定位:呵护木雕文脉,打捞千年回响。该校木雕专业负责人邓玉荣直言,传统木雕的手工操作、高劳动强度和较低收入的巨大反差,导致技艺传承受阻,这也是破解“雕花不谢”命题的关键所在。
要让学生在这片聚落里诗意地栖息,就需调和专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事实上,木雕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很好,东阳有着庞大的木雕产业,倒是有些学生无法适应社会转型期的巨变,容易见异思迁。”邓玉荣认为,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必须考虑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养成的同时,强化职业心理建设,把学生的专业认知从单纯的技艺学习提升到文化传承高度,唤醒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
从木雕专业学生转变成优秀的木雕技工需要不间断地学习、实践,以坚持和融通为两翼,拓展就业领域成了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突破口。“从冯高楼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古代的东阳雕花匠同时具有建筑和家具相关专业知识。”卢干解读说,东阳木雕既可作为客体,起到工艺装饰作用;也可作为主体,成为独立的艺术品。但显然前者的“口径”更宽广,这就迫切需要推动木雕与建筑、家具等专业的融合,交织起木雕文化网络,打捞遗落于历史深处的回响。
在传统和创新的碰撞中盛放学生梦想
走进学校的雕花展厅,琳琅满目的木雕作品张扬着青春的力量。从风格和技法上看,它们都是些非常传统的作品。“市工艺精品馆原馆长金柏松3年前来观摩,见了就说这些是最原汁原味的东阳木雕。”邓玉荣说,当时金柏松建议要保持这种“传统味道”,让学生真正掌握东阳木雕适当保留平面、区分层次并压缩平面的核心技法。
所以多年来,学校坚持聘请原东阳木雕总厂的老技工担任实操教师。在践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坚持东阳木雕技艺精髓,不轻易受圆雕影响,以免淡化东阳木雕的平面浮雕特色。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跟着大师学习创意理念。”邓玉荣说。2018年开始,学校推出“人人创新赛”,比赛重技法的同时也重创意。比如,一件鸡冠花作品,有学生巧妙运用太阳集团城娱8722山水画的皴法,以斧劈痕构造花瓣;有学生从现代造型艺术中得到启发,以高度提炼的抽象线条雕出一组小鸟摆件,生趣盎然……
“仅学习木雕技法,学生很难坚持,需要通过课程创新,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卢干说。为此,学校将木作坊、木雕实训教室、雕花展厅在空间布局上连成一道木文化长廊,打造以木文化为核心的多元联动专业阵地。同时把合作企业上海木作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技师、木作坊教师王海武的匠心工作室,邓玉荣的匠心工作室,建筑专业省特级教师楼江明的传统营造教学空间引入木文化长廊。漫步在木文化长廊,不时可以听到斧凿敲击声,那是木雕专业学生正在作业。其间,还夹杂着轻微的车床转动声,那是木作坊里正在开展研学项目。
王海武的工作室像是用木工工具装饰起来的茶室,居中一张红榉木制作的茶桌,桌面采取板条四拼工艺,却并未遵循红木家具界当下流行的无缝拼接技法,而是用手指粗细的紫光檀木条拼接,特意放大缝隙,深浅相映,独具时尚气息。
王海武笑着说:“这张桌子全部采用太阳集团城娱8722传统榫卯结构,桌腿能轻松拆卸,方便运输,这是从古代家具中得到的灵感。”目前,这张桌子已经申请实用专利。“去年,我们3位教师联手研发了3件家具,全部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今年,我们又申报了5件家具。”王海武搬出去年的3件专利产品,分别是榫卯连接的餐椅、榉木片编织结构的夏凉椅、餐边柜。其中夏凉椅把榉木切割成条,仿藤编手段编成椅面,克服了传统木制品夏季不透气的缺点。餐椅的椅面用燕尾榫把4截短木与边框连接,构成4个稳定的三角形,放上皮革垫子,虽然椅面底部中空却非常稳固。
“以木雕为支点,以木作为辅助,把课程从木雕延伸到木作,涉及家具和建筑,这样的融合不仅为东阳的木雕红木家具国家级特色产业培养了宽口径人才,也是解决产业痛点的路径。”王海武分析,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目前有三大欠缺——培养机制欠缺、产品链欠缺、研究氛围欠缺,木文化长廊可以成为家具设计制作人才培养的试验田,依托产学研机制,通过专业联动,打破木雕与家具融合的瓶颈。
木作坊、木雕专业和建筑专业融合的这几年,催生了很多木艺品。在学校各个空间,大到家具,小到灯具及摆件,都出自3位匠心教师和他们所指导的学生之手,甚至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也由师生一力承担。卢干相信,这样的培养机制会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宽口径的木艺复合型人才,东阳木雕也有望根深叶茂、花繁果硕。
卢干说道:“中职教育必须不断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展厅内的木雕作品可以让木雕专业之外的学生领略艺术之美,涵养审美品位。与此同时,通过在木文化长廊内的手作学习,可以培育技艺,培养匠心。”在他看来,这道长廊并非木雕专业的专属区域,而是全校师生审美与匠心养成的通识教育领域,更是安放和展示学生青春梦想的平台。(吴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