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的误区解析与实践策略
时间:2021-01-18 来源:《职教论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的全面展开,出现了概念认知偏颇、证书相互迭代、意义认知冲突等认识误区,存在着重走“试点就是先进”的老路、重回“教学为了考证”的怪圈、重现“证书形同鸡肋”的场景等实践误区。在1+X证书制度试点时,一要打好基础,深化专业群和课程体系建设;二要扎实推进,加快课证融通教学方式变革;三要适时回望,做好试点成效的反馈与评价,让1+X证书制度成为职业院校办学品质提升的新载体。  

01 1+X证书制度试点的误区解析

(一) 1+X证书制度试点的认识误区及解析

1. 概念认知偏颇。所谓1+X证书是指“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没有异义,指的是毕业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存在多种解读:一是指同一种职业技能证书的不同等级,比如物流类专业的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二是同一专业群中的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比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包括若干个专业,每个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指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比如信息技术大类专业中有哪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四是指所有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内涵究竟是指什么,当前并没有一个清晰而权威的界定。

笔者认为,虽然教育行政对“X”并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但从出台的各类文件、政策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各专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来看,“X”的内涵应该是明确的,不具有模糊或任意解读的空间。从职业技能证书的等级来看,中职、高职、本科及以上层面的学生分别对应“X”证书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技能等级。从职业技能证书的范围来看,“X”应为该职业院校某一专业所在专业群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2. 证书相互迭代。“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已存在多年的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水平评价类的职业资格证书非常相似,对于两者的区别很多教师难以完全分辨清楚,有的学校就将1+X证书制度试点理解为在原来“双证书”教学、考证的基础上,再新增若干证书内容的教学和考证,因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院校中混用、并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两种证书相互迭代预计还将存在一段时间。

证书相互迭代的现象是暂时的,在当前职业技能证书体系尚不完备、还没有形成普遍覆盖的情况下,水平评价类的职业资格证书依然具有其应用价值,随着职业技能证书体系的逐步完备,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各司其职的局面将形成,但仍存在已取得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证书如何转化和再确认的问题。

3. 意义认知冲突。很多人都存在疑惑,为什么国家一方面在大力削减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准入类职业资格证书大幅减少,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取消,另一方面又要重建一种证书体系,推行1+X证书制度,并且不断扩大职业技能证书的范围和覆盖面。为什么取消的是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新增的是行业、企业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职业技能证书的整体设计是人社部门定职业标准,教育部门定教学标准,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负责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培训,培训评价组织负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开发建设,实施职业技能水平考核评价、颁证等相关工作。将证书开发、颁证的行政权力交由培训评价组织,实现了职业技能证书的市场化运作,政府部门减少了对职业技能证书的干预,只是通过制定标准来监管证书的含金量,职业院校只负责教学与培训,这一方面将教学与评价分开,有助于实现社会第三方对职业院校的评价,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制订和修订标准来宏观调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意志的落实。

(二) 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践误区及解析

1. 重走“试点就是先进”的老路。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的展开,很多职业院校抱着“不管有没有具备条件先拿到试点资格再说”的心态,把参与试点看成是职业院校办学品质和综合实力的象征,甚至有的职业院校认为能参与全国第一批试点就意味着处于全国职教第一方阵,能参与全省第一批试点就处于全省职教第一方阵,等等。于是“符合条件的上、不符合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很多职业院校的主体思维。

打破“试点就是先进”的固有观念,参与试点的院校只是试点的一个样本而已,试点是为了检验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政策进行改进和完善。在进行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遴选时,教育行政部门应打破地域思维、优劣思维,甚至不需要采用遴选的方式,只需要在符合基本条件的职业院校中进行随机选择,以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让这些职业院校在完全常态化的环境下进行试点,不必营造“小气候、小环境”,这有助于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试点过程、发现试点问题、评估试点效果,也有助于试点职业院校放弃优越心态、摒弃功利思维、切实关注试点本身。

2. 重回“教学为了考证”的怪圈。曾几何时,考证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指挥棒”,学生考证的通过率成为判断教师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也成为对教师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要抓手。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政策的调整,准入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幅削减和水平类职业资格证书的逐渐取消,职业院校失去了考核和评价教师的“指挥棒”,失去了教学管理的“抓手”,很多职业院校陷入了无证可考的“空窗期”。随着1+X证书制度的试点,职业院校考核和评价的“真空”被填补,很多职业院校从茫然中清醒,重拾用惯了的证书“指挥棒”,且由原来的“双证”升级为“X证”,可以进一步细化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广大教师重回“教学为了考证”的怪圈,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为教学和培养目标。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课程教学是为了促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获取职业技能证书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副产品”,是学生在技能上达到一定水平的证明。也就是说,如果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能真正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将水到渠成,因为技能素养本身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之,如果课程教学唯技能论或唯证书论,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将演变成职业培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始终是“残缺”的。

3. 重现“证书形同鸡肋”的场景。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情况看,很多职业学校都设有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教学与考核基本上都由学校负责,地方人社部门只负责“督查”。教师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着极高的通过率。据笔者对部分职业学校的调查,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通过率均在95%以上,只有极少数是通过“补考”获得的,正因为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导致部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泛滥,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难以获得企业的广泛认可。“证书形同鸡肋”的景象出现,于是一些职业院校不再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

1+X证书制度会否重现“证书形同鸡肋”的场景,取决于职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取决于职业技能证书能否真正被企业广泛认可,取决于职业技能证书能否与学生的就业质量形成直接关联。从1+X证书制度试点情况看,一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形态,二是职业技能证书能否得到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有待时间的检验,三是职业技能证书能否成为学生高品质就业的“敲门砖”和“摇钱树”,前景依然不明朗。由此,1+X证书能否摆脱“证书形同鸡肋”的场景依然不甚明朗。 

02 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践策略

(一) 打好基础:深化专业群和课程体系建设

1. 专业群建设做好“三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意味着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已由技术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载体,这一载体主要就是专业群。专业群要担负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重任,必须做到三个对接:一是专业群本身应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对接。专业群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如果当地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或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趋势,组建专业群也就失去了意义;二是专业群内的每个专业都应该与具体的工种或特定职业岗位对接,且这一工种或职业岗位在区域内隶属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这样就将专业与产业、学生培养目标与“X”职业技能证书的职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三是专业群教学标准与“X”职业技能证书教学标准对接。专业群教学标准不是各专业教学标准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各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群教学目标、兼顾职业技能证书教学标准后的重新制订,以保证专业群教学标准与“X”职业技能证书教学标准的有机融合。

2. 课程体系建设做到“两统整”。一是以专业群为单位统整课程。随着专业群建设的快速推进,打破以专业为单位的课程壁垒,构建起以专业群为单位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这种专业群课程体系遵循“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构建原则,采用“扩两头、缩中间”的策略,形成拓展能力进阶式课程架构。二是以“X”职业技能证书为单位统整课程。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教学标准与专业群内的相应课程教学标准关联,尤其是充分利用专业群中的“拓展课程菜单”,将“拓展课程菜单”中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密切相关、内容基本重合或覆盖的课程设计为“课证融合”课程。

(二) 扎实推进:加快课证融通教学方式变革

一是将“X”职业技能证书教学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并不需要另起炉灶、只需要进一步优化现代学徒制的实现形式,进一步强化工作过程导向,将“X”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学要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相融合,使企业真实项目成为“X”职业技能证书教学的有效载体。还要进一步优化“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实现双师同时在场、一主一辅、一人主教一人主训的教学模式,一人主教项目产品标准与工艺、一人主训学生的技能操作与规范,这样不仅有效发展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长处,也促成了理实的有机融合。二是将“X”职业技能证书教学与现有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实现课证融通。为了避免教学可能出现的“动荡”,应在原有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融入“X”职业技能证书知识技能点,遵循项目教学的基本逻辑,尤其对其中的项目工作过程应开发和引用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的配套教材,实现课证教学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应是生硬的嵌入,而是一种适当的关照,将“X”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学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相对照,进而保持专业教学的体系性和完整性。

(三) 适时回望:做好试点成效的反馈与评价

一是适时反馈、不断优化。试点是在体制机制尚不完备、措施策略尚不明朗、效果难以准确预见的情况下采取的“探路”之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及时的加以纠正,这就需要建立一种过程性的数据收集、分析、反馈机制。二是全面评估,实证成效。建立纵向对比、持续追踪和横向对照、全面评估的机制。这种纵向对比、持续追踪机制就是建立每一个试点学生的学习档案,分析比较每个学生的纵向学习曲线变化,追踪每个学生的就业情况及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并与以往的常模作对照,借以判断1+X证书制度试点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辅之以各类对象的问卷、访谈,以相对客观的数据评价学生因1+X证书制度试点而发生的变化,这无疑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周期。这种横向对照、全面评估机制,就是将试点班级的学生与非试点班级的学生在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内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方差分析,借以评估两者的差异和变化。

1+X证书制度试点作为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确保1+X证书制度试点不走或少走弯路并取得看得见的实施效果是各试点主体的重要使命,这就需要各试点主体尤其是各职业院校摆脱功利、排除干扰、理性审视、夯实基础、扎实推进、适时回望,让1+X证书制度成为职业院校办学品质提升的又一载体。

作者简介:崔志钰(1974—),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海门市新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正高级讲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领导与管理;陈鹏(1962—),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导,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律、职业技术教育学;倪娟(1972—),女,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研究、基础教育研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