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年人在校持续读了20年!这并非个案,“只读书不毕业”成为上海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的普遍现象,每年招生学员中超过70%是“老面孔”。上海市政协委员马驰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在大会发言中提出,破解老年教育“一座难求”“只读书不毕业”“学无可学”“线上困境”等难题,应该顺应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潮流,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的各项教学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这确实触到了更多老年人的一个痛点。梳理媒体报道,老年人在校持续读20年并非个例,武汉老年大学一老人在校读了32年,甚至子女纷纷加入陪读行列。有幸进了老年大学的老人,会特地要求留级或者再选择其他学科。这成为各地公办老年大学的普遍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课程丰富,学费低廉。以媒体报道的某地老年大学为例,学校有上百门课程,每周上一次课,每次课为两小时的班级,学费标准为100元/学期,学费中单位报销标准为50元。这个标准,在社会上的学习班,可能也就上一次课。可以说,财政补贴让公办大学如鱼得水,民办老年大学却连连叫渴。
二是现在的老年大学已经不仅仅只是受教育的地方。一些老人进老年大学,并非完全图学费便宜和课程丰富,他们更多地是满足社交需求,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成长,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但是,放到更广的层面来看,这对那些上不了老年大学的更多老人是不公平的。这就需要改进老年大学管理办法,给老年人教育送出套装大礼包,让老年大学“云课堂”走进社区、家庭,通过充分发挥社区功能,满足老年人对教育、社交、养老的综合交叉性需求。同时,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鼓励各种社会力量进社区,与物业合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服务。
去年底,浙江老年大学华数电视课堂开通。“云课堂”打通了学校与家庭的应用场景,以此为全省76万离退休干部及更多社会老年人开设居家学习的新窗口、新平台。老年朋友们在家就能实时学习,大屏观看避免眼睛疲劳,也不用担心流量超标,不会熟练操作手机的老人,同样可以做到无障碍学习。
对同时有社交需求的老人来说,则需要社区把养老、教育、娱乐几种形式进行不同形式的组装。对某一门课程共同感兴趣的,可以由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提供场所和相应服务,让老年人共同收看“云课堂”来进行学习交流。同时,还可根据街道社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录制老年人保健科普以及防骗知识等,满足老年人更多需求。而养老机构也可把社区养老与老年教育组合,有自理能力老人可以在养老机构同时学习各种课程。
当然,这或许增加了本来就负担较重的社区工作量。这就需要社区工作提高自治自助能力,鼓励才艺和社交能力突出的老年人组建各自的圈子,成立各种形式的“代表队”,具体事宜交给代表队来干,社区只负责申请相应补贴,以及为代表队提供相应方便。在今年北京的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涛也建议,设立“老年人培训老年人”模式。在相应教学系统中设置“优秀学员”或“经验分享”板块,让老年人来教授老年人,老年人之间互相交流并学习,有助于提高兴趣与热情,更有榜样作用和激励效果。
总之,满足老年人教育、社交、养老等需求,在老龄化社会日益重要。在今年已经召开的一些省市的两会上,老年人需求都是热门话题。如何通过共享共建来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更多要求,让更多人有更多公平获得感,还需要各地更多创新探索。(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