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能力建设专项”立项支持的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是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领域综合应用的重要手段。自2010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立项建设203个国家级资源库,全面覆盖高等职业教育19个专业大类,带动一批省级、校级资源库建设。1300余所职业院校、80余个行业组织的3000多家企业深度参与,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提供了实质性支撑。
资源库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应用来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带动学校教育理念、教师教学方法和学习者学习方式变革,为各类用户提供服务,所以在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十年来,资源库不断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国家级资源库共建设6000余门标准化课程,衍生超过13万门个性化课程。在2020年抗击疫情期间,仅“智慧职教”平台开课数就超过10万门,服务34万余个教学班,成为高职院校“停课不停学”主力军。但资源库在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还是出现较多状况,本文将资源库调研分析、规划设计、建设应用等环节暴露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调研分析需更深入,建构逻需进一步厘清
资源库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展“一体化设计”,就是强调要抓准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调研分析的深入程度、分析结果的应用深度,决定了资源库的先天质量,但综合历年资源库调研报告与建设方案来看,调研不够深入、分析较为浅泛、分析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笔者认为,在调研分析阶段,要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一)紧贴行业产业发展实际需求
首先,要关注该专业所对应行业产业发展潜力。调研要面向全国和重点区域,掌握主要行业产业在国内分布情况,国内不同区域产业链分工情况,资源库所对应主要岗位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以及参建院校(企业)与行业产业区域分布吻合度。该产业对于主持院校来说,更要关注所在地行业产业在全国所处地位和产值规模,本地区所具备的区位优势和配套资源。其次,应掌握该行业人力资源现状。重点关注行业总从业人员数、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比例、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层次比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年度人才缺口数,和本专业对应的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中高级及以下技能层次从业人员数量、缺口数量,以及参建院校、企业所在地区的上述情况,掌握潜在学习人群数量和主要学习需求。
(二)重点关注企业生产管理要求
实施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基本特征。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要深挖院校和企业合作的空间,要掌握该行业国内外知名企业基本情况、与参建院校合作情况、现有合作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分析院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契合点和合作内容有哪些,可采取什么方式开展落地合作。在企业调研中,还要关注工作过程、行业企业标准等企业实际要求,掌握企业与资源库匹配度较高的主要岗位要求以及人才需求规格,企业相关标准、规范,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校生现状。资源库要与相关需求相匹配,具备支撑学习需求的能力。同时要作出3—5年内本专业是否会被新业态新技术替代、从业人员数量是否会发生较大变化的预判。
(三)全面掌握同类专业发展现状
在调研过程中,要通盘考虑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分析参建院校专业建设情况以及参建院校全国已有专业覆盖情况,掌握覆盖专业学生数量和比例及覆盖省份情况,特别要关注参建院校、企业与产业分布情况是否呈正相关,同时要规划在中后期纳入推广计划的院校和省份,争取全覆盖行业、产业所在区域。要清醒认识各类院校中对应专业发展形态,全面掌握全国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学校开设本专业(方向、群)以及衍生新专业的情况,重点关注联建院校专业开设情况、招生形势以及毕业生就业起薪、半年后薪水、一年内跳槽率、三年后岗位晋升比例等就业质量问题。
(四)深刻领会各类指导文件精神
在资源库整体设计过程中,要深入领会各类指导文件精神,重点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职教政策文件,根据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要求规划基本资源,将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以及新趋势等内容融入拓展资源,依据实际需求规划教学、培训、自学素材,按照一定原则取舍编排教学内容,同步关联策划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五)突出建设内容的职业教育特色
资源库建设如果脱离行业企业、职场环境、时代特征,不能做到与教育教学改革同向同行,就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带给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就有可能建成缺乏职教特色的教育网站或学习平台。所以要把握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内容要体现职业教育“三对接”要求,要在建设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学应用中凸显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充实各类对应专业(群)典型就业岗位、工作场景、岗位能力要求的资源,基本资源要涵盖专业教学标准规定内容、覆盖专业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拓展资源要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由校企合作开发,呈现行业产业“六新”要求;要基于工作场景或项目化方式设计制作资源和组织课程,重点建设匹配典型工作任务或技能训练项目教学需求的模块,大幅提升其在资源库中的占比。
(六)构建行企校一流精英建设团队
在组建跨区域项目团队过程中,要聚集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专家参与资源库建设,特别要选择与那些专业领域相关的全国性行业和先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合作。关注项目团队是否汇聚行业产业一流团队和一流资源,参建单位可根据各自特点分工,承担具体建设和应用任务。要遴选优秀建设团队成员。一是校企合作,按照产业分布情况,跨区域组建项目团队,由本专业领域全国一流水平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协会(联盟)成员组成。二是分工明确,按照各自擅长领域合理分配任务,实现优势互补。
除以上内容外,在调研分析过程中还要收集国家、职业、行业、企业、专业以及课程等各方面标准,关联行业企业调研、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专业发展研究和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并形成体系,根据用户群体数量、学习需求进行分类并纳入调研报告和建设方案中,把握资源库平台选用原则,选取适切辅助工具,规划多元应用场景。
二、资源建设规划需更全面,建设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一)科学规划资源库建设内容和数量
统筹规划资源库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应包含各类素材、积件、模块和课程资源,除了建设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外,同时还应包括但不限于专业介绍、教学文件、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作业及测评系统、习题库(试题库)、企业案例、双师团队、就业与岗位、产品及文化展示、就业创业平台、企业网站链接,以及导学助学系统等。要综合各类素材,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和1+X证书组建标准化课程,根据教学需要搭建个性化课程,形成各级各类面向在校师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以及其他用户的教学课程和培训模块。要合理确定不同素材的建设类型和数量。设计恰当、清楚、合理表达资源内涵的种类和数量,要基于适用、够用、好用原则,合理选择媒体呈现方式,吸纳VR、AR、虚拟仿真实训等各类虚拟仿真素材并处理好与资源库的关系。
(二)准确把握各类课程的建设内涵
在课程建设中,要准确理解标准化课程、个性化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企业课程、培训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标准化课程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标准化课程要高度关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应符合整体规划要求,课程间和课程内逻辑关系清晰,对接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及教学标准,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原则上应涵盖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课程内容应满足学期常规教学周期的需要,供参建院校用于日常教学。
个性化课程可由标准化课程衍生,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周期等因素,对标准化课程进行二次改造生成的课程,一般调整幅度超过20%以上;也可由教师自由创建(与历年《工作手册》提到的新搭建课程、自建课程概念相同),课程内容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可用于课堂教学、企业培训、在线学习、专题教育等不同教学场景。
企业课程是定制的个性化课程,一般是指和行业企业合作规划设计,面向企业新进员工、晋升员工、换岗员工进行系统化培训和教育提升的课程。培训课程类似于企业课程,不同点在于教学对象可以扩展到更多群体,包括社会学习者、业余爱好者、师生进修、援外培训、海外教学等,适用于不同学习需求,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处理好平台及门户网站的关系
明确门户网站和学习平台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门户网站应汇聚行业企业和专业发展动态,呈现微课程、学习模块等视频为主的精华资源,做好各类用户学习指引,满足相关行业从业者和学习者一站式学习需要。学习平台应支持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多元呈现课程、模块以及素材等内容,以便学习者检索、学习。两者应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既要汇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也要方便组织教与学,更要为各类用户提供主题学习服务,做到一站式登录和无感切换,可汇总分析过程数据,按照监测要求实时推送相关数据。
(四)高质量遵循相关标准开展建设
资源库建设应用中要遵循和应用各类标准。一是要收集本专业相关的最新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资料;二是要收集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教材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三是要联合参建单位参照标准要求,共同规划标准化课程,提出个性化课程建设规则;四是在内容设计、资源制作过程中严格贯彻相关标准,遵照相关标准流程开展教学设计和培训培养工作。
严格把握课程(资源)制作标准和质量标准。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资源库建设规范和制度,建立健全资源建设标准、认证标准和交易标准,用于资源建设、聚集、应用和推广。形成专业(群)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场景)分析及能力需求、职业能力指标及指标体系、知识(以及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等标准(报告)。制定内容规范(标准)和建设技术标准,统一资源开发规范和技术标准,确定知识、技能目录、层级结构(部分资源库称之为“知识技能树”)和命名规则,确定不同类型素材格式要求。遵循制定的标准规范要求,遵循颗粒化原则、学习对象自包含原则和松散(结构化)重组原则进行素材制作。
(五)建设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资源
资源库需要针对实际学习需求,从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等不同学习者视角建设相关资源,以便各类用户更好地开展学习。针对用户学习基础、兴趣方向、时间安排等实际情况,设计典型用户学习方案,突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内容设计,积极采用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设计。
(六)完善属性标注,提升平台功能
要方便学习用户便捷查找和组合资源。一是库内资源应按照内容和性质全面详细标注属性,增加环境、设备、工具、工艺、流程、主讲人等信息,以便资源的检索和组织。二是平台应支持根据资源名称、资源类型、资源属性、课程属性等不同检索科目检索资源,支持自由搭建积件、模块、课程。支持按照资源发布时间、更新时间、素材类型、所属课程/栏目、发布作者、学习者、发布单位、主题关键字等快速查找与统计相关信息。
除以上内容外,课程体系架构先进性体现方式,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技能模块设置的区分点,典型工作任务、技能模块与课程的关系,在线考试功能的规划、设计和使用,实习实训资源的设计和安排,资源库用户组成、学习深度、学习周期等情况分析,用户思维规划与设计不同类型用户学习内容和学习界面,资源合格性检查规范与流程,资源建设质量、内容质量审核机制,都是建设者们需要逐条核对、落实和诊改的问题。
三、保障支持需更有力,应用机制需进一步健全
资源库建设定位就是“能学、辅教”。要求同时满足职业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及社会学习者等不同用户的使用需要,做到使用便捷、应用有效,时时处处可用。为更好地服务学习和教学组织,要将资源库融入专业教学和职业培训的全过程,在实习实训基地、生产现场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所以,要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基础上,主动争取院校保障政策、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以更好地实现长效应用。
(一)完善院校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
把资源库建设作为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使信息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内容,组建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成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学习平台专业支持队伍,设置数字化资源建设专项经费,同时还需完善信息化设施、构建信息化环境,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与评价方式,改进管理方法与手段。
完善保证建设成效的规章制度。各院校在信息化资源建设规划和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办法制订中,要将资源库建设作为教师工作重要内容,列为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并给予级别认定,在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等文件中明确支持及奖励条款,要单列用于支持建设、鼓励应用和成果推广所需经费,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吸引教师、企业人员深度参与。
(二)制订适应“互联网+”教学的管理制度
丰富教学形式和成果认定方式。各院校要制订适应不同教学形式的管理规定,认可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其他各类教学方式,确定各类课程授课(负责)教师工作量。合理安排不同教学型态课程,对采用混合式教学的,须在授课计划中确定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成绩占比,并对线上和线下学习作出明确界定、安排具体学习内容。对通过考核的在线学习者,颁发学习认证证书并认定相应的学分(绩点)。
落实跨校、跨专业学习者学分互认政策。主动对接学分银行,共建共享联盟内成员单位签订学分互认协议,各成员院校推出相对稳定的跨校选课课程名录和固定的在线学习指导教师,出台鼓励跨校教学、跨校选修、跨校学习的相关政策,完善配套过程管理和学分认定工作流程,建立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机制。
(三)资金使用做到规范安全与有效
按照资金预算编制和管理相关原则开展工作,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照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教财厅函〔2016〕28号)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明晰管理职责、明确支持范围、科学拨付使用、规范预算管理、严格执行经费开支,并建立“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有运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系列制度。
高度警惕资金执行过程中易犯的错误。一是预算资金到位问题,如未足额到位或未及时到位,甚至“虚假到位”等。二是专账设置和管理问题,如没有单独设置账目或者设置不科学,专账不能体现资金收支情况,专账中只有外来资金支出情况,以及建设内容未通过专账反映等。三是支出不规范问题,如专项资金未纳入整体预算,挪用、挤占项目经费,提前支出、突击花钱等。
(四)制定资源库多渠道推广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目标。要制定多渠道、多方式鼓励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使用的计划,设置用户数、使用量等合理目标值,制定针对教师、教练、企业导师的专项培训计划,设定培训专项学习内容,制定面向“走出去”企业、留学生和海外用户的国际化推广计划,精心设计推广和激励机制,方便组织学习和保证用户活跃度。
(五)充分发挥共建共享联盟的作用
共建共享联盟是由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共同组建而成,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载体,实体联盟功能可更为丰富和综合。充分调动联盟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并不断更新资源,率先开展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现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和适合的管理制度,建立优势资源互补机制,建立基于联盟的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机制,建立教师互相学习机制,对团队成员开展资源库建设的理念、方法、技能、水平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提升资源建设、聚集和在联盟内外应用和推广的质量。
(六)推动开展长效应用的各类活动
积极开展各类活动。结合各学校制订校级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专项激励政策或强制性措施,开展针对教师、学生的专项学习和培训活动,并将相关活动和政策应用到跨校学习群体,采用多种方式做到教师率先用、学生广泛用、社会积极用,充分发挥共建共享联盟在应用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和办法来增加更多非参建单位以及社会爱好者的用户数和使用量。
制订长效学习方案和激励措施。在推广过程中,要达到比较长久的效果,提升各类用户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非常关键,针对不同用户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优化学习内容推荐方案,提出鼓励性和强制性的学习举措,针对教师—学生、培训实施者—被培训对象、内容管理者—自主学习用户等不同类型和学习场景,制订精神层面或物质层面学习成效奖励措施。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是参建单位对文件理解不透、所处立场不同、过程管理不严、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化资源库建设改进的强化和广泛使用,资源库将在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进程、加快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深教学信息化应用、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服务扩招百万学习群体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张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