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推动导游专业群建设——
前不久,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举办了春季首场招聘会。会场设摊120个,前来报名的企业超过了400家,平均下来一个学生有8个岗位可以选择,牢牢占据了就业的主动权。
如此火爆的招聘会并非孤例,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多年跟踪显示,该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在浙江高职院校中排名前列,企业满意度在96%以上。
在传统的旅游行业,缘何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杜兰晓给出答案:找市场,创机制,改教学。
新型“专业群”产教融合
2016年,研学旅游开始兴起。嗅到市场风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研判新的业态即将出现。该校在国内牵头向教育部申请增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从2020年起,国内33所高职高专院校正式招收研学专业学生。
据此,学校强烈意识到,校内专业应与企业、行业实现更加紧密的对接,松散式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已经“不解渴”。2020年,学校创新机制,成立了全国导游“专业群”开放式职教联盟。成员包括了高水平旅游类院校23所,旅游头部企业集团32家,行业协会、政府部门7个,真正做到了校、政、行、企全覆盖。联盟旨在探索专业建设及教学管理的新路径,探索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专业群打破了导游各个专业的边界,实现了专业的交叉融合,整体对接市场需求。开放式则是联盟单位能进能出,动态调整。”旅游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韦小良说。
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必修一组人文素养课。学校找到联盟成员单位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获得了珍贵的良渚文化教学素材,共同开发课程“太阳集团城娱8722良渚文化”。同时,其他高校成员单位群策群力,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的“华夏面食传承与创新”等,全部纳入联盟资源库。
专业特色愈加明显,产教研融合愈加紧密。成立一年不到,学院已联合联盟中的两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旅行策划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起草。
专业课程“颗粒化”与“场景化”
“专业群”的概念,此前已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课程建设中出现。归根结底,是为破解市场急需复合型旅游人才,而在现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下学生难以跨专业选课的难题。
学校的改革大刀阔斧。导游专业撤并了旅行社计调实务、旅行社门市接待等8门课程。“过去的旅行社是靠门店扩张来扩大经营,旅行社门市接待是门核心课程。但如今营销以线上为主,该课程必须下架。”韦小良说。
取而代之的,是智慧旅游、智慧导览服务与管理等明显带有数字经济色彩的新课程。尤其是近几年火起来的网红打卡旅游点,学校适时推出旅游IP运营与打造、旅游短视频制作等课程,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
课程体系调整之后,学校对专业课技能知识进行数字化打磨。即打破原先教材里的“章节目”体系,解构成若干个“颗粒化”的知识点。教师像“搭乐高”一般,根据教学实际重新排列组合,且不同专业的知识颗粒可以混搭。多的时候,一次教学会调用七八十个知识颗粒。
同时,课程教学在“场景化”上也是下足功夫。《旅游产品设计》教学中,教师直接承接旅行社的设计任务,编入课程教案,引导学生设计产品创意、市场定位、旅游资源采购等方案。然后按照真实作业流程,带领学生到景区现场踩点,验证与丰富设计方案,最终形成旅游产品投入市场。如今,“爱在运河”“残疾人休闲一日游”等产品,已成为当地各大旅行社的爆款。
专业课程的颗粒化和场景化,解决了课程的有效性问题。这些自创的素材被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服务对象涉及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中职生等各个学历层次,覆盖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用户总量已超8万人。
工学结合,仿真教学
在校内的一栋教学楼,记者看到了学校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的“新旅游人才孵化基地”。基地开设120个工位,每年组建两个阿里巴巴师徒制创新班,开展工学结合的技能实训。
目前,师徒制创新班每年招收学员90人,常驻企业教师5人,基地每年的商品交易总额超过3亿元。
尽管有了校内实训,但受费用和时间限制,学生很难进入各大知名景区进行实战。为此,学校运用新技术着手建设现代旅游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系统打造虚拟景区、虚拟酒店、虚拟厨房等七个“云旅游”模块。比如在虚拟景区模块中,利用VR技术模拟中外著名景点、景区,模拟旅游目的地地震、火灾、泥石流、旅游大巴故障等突发状况,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全面提升实训质量。
杜兰晓表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导游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导游专业群的数字化改造,建设导游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和旅游全要素综合实训平台,为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提供“浙旅样板”。(蒋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