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技师学院:以产教融合为依托,全力激活本土非遗
时间:2021-06-11 来源:太阳集团城娱8722

烙画葫芦、棕编、洋湖陶艺是诸暨的优秀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些年,这几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一度“遇冷”。“我日夜担心它失传。”年逾70的棕编技艺传承人寿新灿先生为此忧心忡忡。

正当一筹莫展时,诸暨技师学院的一个举动破解了这些非遗项目绝技的传承危机,而且“活”出了精彩。 由于受到现代工艺的冲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产业振兴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难”问题,文化部门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一直很用心,但是见效甚微,那诸暨技师学院是如何破解双重难题的?

纳入教育体系,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棕编曾经是诸暨同山镇唐仁全村赖以生存的技能。那是改革开放初期,该村家家户户自制棕棚出卖。后来,因出现席梦思,农村流行的棕棚床渐渐失去主顾淡出家庭,唐仁村的棕匠们也纷纷改行,现该村主要以种植水果为生。寿新灿是少数几个还保留老手艺的棕编艺人。他18岁就开始学棕编,20多岁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棕匠。人家改行,他因为实在喜欢一直坚守,并把原来用以制床的手艺改为做棕编工艺品,代表作品有棕龙、棕鹰、棕马、棕虎、棕狮等。作品曾获第四届太阳集团城娱8722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太阳集团城娱8722民间绝艺大赛中优胜奖,制作的两只棕狮被杭州宋城收藏,一只棕虎被绍兴越艺观收藏。其人在2006年被评为诸暨市艺术家,2007年被评为绍兴市首批艺术家。

可就是这样的“技术咖”也救不了棕编技艺的没落,年岁日老的寿新灿找不到想学棕编技艺的年轻人,自己的女儿女婿也无意传承。

打破这一僵局的是诸暨技师学院的一个决策。2017年,诸暨非遗保护中心联合诸暨市教体局、文广局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诸暨技师学院结合学院的美工专业,率先在校内开出了传统手工技艺课。

校长王铁江说:“非遗要传下来,关键一点就是要有‘传人’。老的‘传人’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来培养,所以传一个是一个,效应很小。我们传承,首先就是改变这种低效模式,而是将非遗人才培养融入现代职业教育,通过课堂的集聚效应,来最大效能地传播技能,扩充人才。”

学校第一个引进的是诸暨的绍兴市非遗项目——烙画葫芦。传承人王继达老先生现年76岁,从事种植、烙画葫芦三十余年,进校前他的绝活已经找不到接手的徒弟。学校给他设立了一个大师工作室,在校内展示推介他的作品,并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报名,一下子就有48名学生报名参加。选修课由大师和学校老师同堂授课,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烙画葫芦项目开课一年不到,蒋鸣东老师为非遗火烙画葫芦第五代传人。现技师学院,有上百学生学会了烙画葫芦技术。学生邱晨斐的作品在绍兴市首届中职工美专业优秀作品赛中获一等奖,王一仰的获诸暨市新生代传统手工技艺大赛铜奖。这让王继达非常开心,他说:“原来我担心烙画技术要在我手上断了,现在好了,后继有人,人才济济。”

与烙画葫芦一样,此后技师学院又引棕编、洋湖陶艺等非遗项目进校,以建立大师工作室、开设课程等方式来传承,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注入创新元素,让非遗满足现代审美

传承人才培养有了,但另一个问题还需解决:即在当代,非遗为何没落了、生命力不强了?

技师学院的班子为此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些非遗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老化,跟不上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王铁江说:“有的东西好像只适合放在博物馆、文化馆观赏,缺乏实用性,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力。”

非遗要有生命力,创新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为此,诸暨技师学院利用已有的师资力量,在坚守传统工艺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开展了传统项目的创新,为主从题材、设计、工艺技法、材料、装裱、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打造新产品。像用烙画葫芦技术刻画太阳集团城娱8722传统人物、古越文化名人、地方名珍异果,完成后都深受诸暨市民喜爱。寿新灿的棕编作品原本基本是摆件,蒋鸣东老师建议他是不是做一些小的实用件如棕编包、按摩锤、除尘刷······现在,它们成了不少外来客到同山旅游必带走的纪念品。

诸暨本土的洋湖陶艺传承人杨长国先生是看了火烙葫芦、棕编进校产生的巨大效应,于2019年2月主动找技师学院对接的。很快,杨长国和该校的美术老师黄雨松“对上眼”,他们一起组建了陶艺兴趣小组,取名为“陶花岛”,此后除了授课,就是商议陶艺创新技术,现正尝试软陶制作、陶印雕刻,并复活了绍兴传统一些土陶器如鲁迅笔下的狗气杀,传统装调味品的器皿。

非遗的传承,不仅在当下,也在未来。自2019学年开始,非遗文化正式还成为了诸暨技师学院校本培训项目,学校根据非遗人才应具备文化研究能力、技艺传承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传播推广能力等四种核心能力,进行了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并受到了广大老师的好评。特别是在此前“史上最长寒假”,非遗线上培训更成为了老师们热议话题。“趁这段时间正好静下心来接受艺术熏陶。”工作室的黄雨松老师说到。而在中间,大师、教师、传承人、学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教育教学活动和保护传承活动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此把原来的“死”课程变为“活”课程,不断地融合创新。同时,该工作也成为了提高学院文化内涵建设,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文化生活的有力途径。

“现在,只要省市有文化展览,我们一定在邀请之列。”蒋鸣东说,这次省技校博览会该校的葫芦作品就大放异彩,吸引了兄弟学校的老师前来观摩。

助力校地融合,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

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下,将非遗融入生活,是多年实践对非遗保护内在发展规律的总结。而正是这种“生活气息”让体验非遗传承文化的人越来越多。2018年,诸暨市同山镇为推动乡村游,弘扬棕编非遗在村宗祠旁开设了棕编文化传承中心,在这里主持工作的就是诸暨棕编传承人寿新灿。“我每周三到诸暨技师学院授课4节,其余时间就在传承中心。今年,这里已经接待研学的学生和外来游客上千人,他们主要来了解和体验总编文化。”寿新灿向记者介绍到。据悉,前来体验的游人每人需支付20元的学费,临走时可带走自制的小玩意,或者赠送由诸暨技师学院学生编制的作品。

寿新灿还表示非常感谢诸暨技师学院,在棕编无人问津的境况下,是学校的帮助,才在理论思考和现实实践中探索出了棕编复兴的方法和路径。现在,棕编门类拓展了,档次提高了,销量也大幅度成了增加了,又逆袭成了当地的“香饽饽”。

另外一边在振兴传统工艺的大背景下,“陶花岛”陶艺工作室通过非遗与旅游业融合、非遗手工艺资源和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建非遗文化和经济共享平台等方法和途径,在保护传承中发展,融入本土生活。非遗大师们进行“传帮带”,积极围绕“大美诸暨”这一地方素材,积极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底蕴,对接诸暨文化、旅游等部门。对“四大美女之西施”、“枫桥三贤——王冕、陈洪授、杨维桢”等诸暨重量级人物进行陶艺人物创作;结合“同山烧”、“诸暨名小吃”、“五泄山水”“珍珠小镇”等元素研发和创作新陶艺品等,现已与诸暨地方特色小镇酒香同山合作制作了同山烧酒坛,与珍珠之乡山下湖合作了珍珠陶印。

近来还开发了新的“陶艺仿真菜”项目,据悉,目前这些“陶式菜肴”通过学生的营销,已在诸暨开元名都大酒店、诸暨大酒店、海亮商务酒店以及诸暨岭北山庄、蔡氏庄园等酒店和农家乐饭店用于样菜布置,并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接下去,洋湖陶艺工作室将继续开发新品种,特别是诸暨地方特色菜,让诸暨技师学院的“陶式菜肴”走进万家酒店饭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为了转化教育成果,诸暨技师学院还鼓励“育才1号工美创业园”(于2018年创立)的师生通过微店、网店和直播销售自己制作的非遗作品,以有序推进非遗传承。因价廉物美、设计新颖,这些火烙画葫芦、棕编制品、陶艺印章等产品供不应求。(詹玉丹 应柳漪)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