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年轻人并不全把读大学作为学习目标。约六成的学生会在初中毕业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驻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巴伐利亚麦明根职业学校原副校长兼麦明根技术员学校校长施泰德介绍说,每届初中生毕业时,都可以参加双选活动。活动中,学生寻找合适的企业和岗位,企业寻找心仪的准员工。经过双选后,学生便进入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中。他们每周有一两天在学校上课,其余时间到企业实习并领取报酬。三年到三年半后,大多数合格毕业生正式进入实习企业工作。这种企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的方式被称为“双元制”。
“在‘双元制’培养体系中,学校承担30%的培养任务,授课以理论知识课、公共课、道德情操课、体育课等为主。企业则承担70%的培养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施泰德说,“双元制”教育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彼此认同感很深,同时也能够接触生产第一线、学习实用技能,从而大大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
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是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核心理念。“双元制”让学生在学校就开始拥有较强的实干能力,帮助其成长为企业的应用型人才。纵观历史,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德国职业教育是成就德国先进制造业水平和世界强国地位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从泥瓦匠到售货员,从制造业工程师到互联网程序员,几乎每一个职业都被列入德国联邦政府的职业教学大纲,可以找到相应的培训体系。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表示,“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社会经济贴上了成功的标签。德国前总理科尔也表示,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的最大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欧盟也曾在一份战略文件中提出:基于工作的培训,如“双元制”方式,应成为全欧洲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的支柱。实践表明,奥地利、丹麦和瑞士等其他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国家,经济基础都较为坚实,失业率在欧盟的排名整体靠后。
那么,为什么德国年轻人不追求“高学历”?为什么以“双元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在德国能被国民广为接受?施泰德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德国对技术工人非常重视,技术人员社会地位很高,而且,不同学历的技术人员之间,综合收入差距并不太大。
施泰德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后,也就是16岁左右时,如果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立刻便可以有津贴收入,19岁可以拿到正式收入。如果继续读普通高中,再一路读到硕士,则是在26~27岁时才有收入,而且收入只比技术工人高20%~30%,“硕士学历的学生,可能到50岁,在总收入上才能追平‘双元制’职教生”。
除了收入因素,让多数初中生安心选择职业教育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双元制”教育也已实现了与高等教育的贯通,进入具有“双元制”教育属性的高等院校即应用科学大学,学业合格者同样可以获得硕士等高等教育学历。
近年来,德国也在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模式,强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等值对应,不断增强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同时还规定了学生培训期间的最低津贴及每年增幅标准,确保学生的权益。
(本报记者 张春雷 苏雁 刘已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