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可视化应成为高职人才培养重要目标
时间:2022-04-15 来源:《浙江教育报》

在目前的教育语境下,高等职业教育不被社会广泛认同,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层次属性,而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实际培养成效之间的差异性。换言之,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追求,其成果的显现未能符合大众的预期,自然就得不到正面的肯定。

大众的预期其实很简单。高职的毕业生既然是具备技术技能型特点,这种特点就应该直接体现在岗位工作中,无需再通过入职后的较长时期的培训,慢慢地把他们的技能挖掘出来。这种培训,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种较大的成本投入。用人单位的人才诉求就是岗位上手快、产生效益快。高职院校毕业生只要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这种需求,其办学成绩自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当然这种认可还包含着家长们的因素,对于家长来说,把自己的子女送进职业院校,其初衷也确实是想让他们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

无论是用人单位需要的岗位上手快,还是家长所言的技能实实在在,都是学生的一种能力可视化的结果。这种可视化,要求学生能够在走出校门后,立刻就能够将其专业学习的成果外化,做得快做得好,工作上既有技术含量,又有技能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力可视化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性成果,是高职院校生存的重要保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构要完全贴合生产需求,在教学时长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淡化教学中的学术性要求,理论上够用即可。现实中,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为了方便教学,对于可沿袭的知识内容选取太多。这造成了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中讲授知识,对行业企业实际性的知识渗透不足。毕竟,相对于传统学术性知识而言,实际性的知识需要教师花很大的精力。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术性知识的可用性很差,很难迅速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环节应得到高度强化,千万要杜绝实训被“注水”的现象。所谓的“注水”,一者指的是学生实训的机会被压缩,个体性的训练操作被教师的示范讲解及集体性的练习取代,学生依托实训室开展独立操作的学习需要很难被满足。实际上,从技能习得的角度上说,应该做到学生想学就学、随时可学,而不是一定要在上课的时候学。二者,学生实训的难度目标应该科学设置,要避免难度过高与过低,尤其是过低的陷阱。难度过低,会导致学生的实训缺乏挑战性,索然寡味,从而让学生失去开发深度技能的积极性。基于此,高职院校要像普通高校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一样,向学生开放实训室,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挑战性的实训。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决定于社会对其培养人才的可接受性;而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真正认同,则取决于学生能力的可视化。学生对于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的充分具备,以及在岗位上的全面施用与适用,就是这种可视化最好的证明。(朱小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