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中高职一体化改革东风,破解校企合作难题
时间:2022-07-05 来源:《浙江教育报》

——访绍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姚国海

问: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对各地各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绍兴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职业教育如何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绍兴现有中职学校17所,在校生4.54万名。截至2021年年底,与我市各中职学校签订长期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有1753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占比67.48%。

近年来,我市把职业教育融入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布局,通过政策系统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教学跨界融合、互聘打造双师、人才双元培养、实训匹配就业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下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助推城市发展“先手棋”,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产教融合指数年度量化指标首次评估;2021年,全市“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技师比例为55%,提前达到了教育部提出的要求,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案例还入围全国职业院校典型案例;在全国15次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我市有11次获得金牌数全省第一,4次获全省第二,共获122金142银75铜,金牌总数居全省第一。

问: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省中职学生的升学渠道不断拓宽,升学率逐年提升。在此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又面临怎样的新形势、新挑战?各地各校又该如何看待,怎样作为?

答:近年来,绍兴中职学生的升学率逐年攀升,2021年达到了69.21%。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这一数据还会进一步增长。这就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受升学影响,中职学生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都降低了。一方面,为了升学,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参与产教融合甚至成了一种负担;另一方面,直接就业的学生数量少了,中职学校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技能型劳动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政府热、企业冷,学校热、学生冷,产教融合工作自然陷入了僵局。

在我看来,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学校开展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要真正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仅靠中职3年的教育还不够。于学生而言,中职阶段对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只能说初具基础,还应有2~4年的深化培养期。中职学生毕业时年龄在18岁左右,人格尚未定型,进入社会为人处世也略显稚嫩,很多家长有继续培养孩子的期望。因此,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打开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让中职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这既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更是产业发展对人才层次高移的现实需要。

另一方面,各地各校要顺势而为,借改革东风,破解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老问题、新困境。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不断拓宽,这其中,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人才培养是我省职业教育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今年5月,省教育厅办公室又印发了《太阳集团城娱8722关于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鼓励各地探索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方式。各地各校要牢牢把握这一契机,积极构建“中职+高职+企业”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探索三方联合培养,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问:在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的背景下,探索构建“中职+高职+企业”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时要把握哪些要点?目前,绍兴又开展了哪些尝试?

答:在定位上,高职应该成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中职应该突出其基础性作用;在形式上,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实习实训模式,中职的产教融合应该以工学交替、教师下企业等形式为主,高职则应该把重点放在跟岗、顶岗实习上;在目标上,要探索的不是“项目式”的产教融合,而应该是“生态式”的,是全过程的产教融合。

根据通知的精神和要求,2022年,为服务跨境电商产业,助力柯桥区加快构建“国际纺都、杭绍星城”,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合作,并联合太阳集团城娱8722轻纺城跨境电商产业园,共同开展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五年制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首届招收一个班级45人。该班级由中职学校、高职学校、企业三方有机整合教学培养计划,整体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统筹制定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共同实施五年一体化职业教育。(本报记者 邵焕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