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党课”上,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竺士杰(二排居中)以“工匠精神——变‘不可能’为‘可能’”为主题,分享自己的成长之路,引发了现场学生们的共鸣。
“只要脚踏实地,认真钻研,职校生也能大有作为……”盛夏时节,一堂别开生面的“毕业党课”,正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阶梯教室里进行。台上,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竺士杰情真意切,言辞灼灼;台下,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党员认真聆听,掌声不断……
据了解,“毕业党课”是宁职院工商管理学院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这一堂课让很多毕业生终生难忘。近年来,学院以专业群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为抓手,突出“文化+技能”课程思政特色,借助校外力量,将工匠精神浸润在课堂上和校园内,坚守“融港链天下,荟智育匠人”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
精准“撒盐”:一门专业课程提炼一个思政目标
“如果某地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药品供应链在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中如何做到‘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工商管理学院教师马翔在“供应链风险控制与管理”这门课程快要结束时,向学生们抛出一个问题。
彼时,宁职院所在的宁波北仑区刚刚经历过一波疫情袭击,学生们都深有感触。“马翔老师的课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供应链风险防控知识,他还把课程与时政完美结合,让我们及时了解世界。”物流3203班学生陆瑶说。
马翔认为,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也不是把专业课变成思政课,而是一种理念。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都存在“重知识传授、重技能培养,轻价值引领、轻品格塑造”的倾向,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张皮”现象。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必须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课程的育人内涵,全面架构职业教育课程的知识、技能与素养‘三维’目标体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赵莺燕为学院思政育人体系搭建确定了基调。
去年,马翔教学团队负责的“供应链基础”被评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8名教师被评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从行业企业特点出发,把甬商文化中的拼搏进取精神融入课程建设,将“供应链基础”的思政目标定位为“甬商底色、港链增辉”,并努力将之打造成供应链管理专业群课程思政特色品牌。
“教师首先要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我们既是专业课教师,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马翔决定带领团队为每一门专业课程找到一个思政目标,帮助教师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教学方向。虽然可能需要几个月、无数次头脑风暴,但教师们不畏困难,拿出精益求精的磨课精神,提炼出每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将立德树人贯彻到每门课程。
近年来,工商管理学院已形成供应链运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梯队,全员全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构建与专业群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课程思政体系。
化“盐”于“汤”:工匠精神要让学生看到
“徒弟们叫我师傅,学生们叫我老师。我其实就是一名桥吊司机,不过20多年来,我只专注研究吊集装箱这一件事。”初次对话竺士杰,面对他多到数不清的荣誉和称号,记者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
提及与宁职院的渊源,竺士杰说他其实一直关注着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培养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参加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归来的竺士杰,心情仍有些激动。在审议省党代会报告时,作为一线产业工人的代表,竺士杰附议了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建议,他认为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学历和技能“两条腿走路”。
为此,竺士杰以“供应链基础”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角色,参与了工商管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他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将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等行业要求加入到思政课程建设中。之后,他还将带领团队在工商管理学院搭建“竺士杰工作室”,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妄自菲薄,不要嫌弃一线岗位环境差,只要脚踏实地、敬业爱岗,就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毕业党课”上,竺士杰言辞恳切。从第一次进入宁波港龙门吊班成为一名龙门吊司机,到走进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竺士杰用朴实的言语讲述了自己在桥吊岗位上的成长经历。不用华丽的辞藻,学生们就能真正领悟到什么是工匠精神。
从中职生到自学拿到专科和本科文凭,从学徒到当师傅,从没有参考教材到自己编写教材,竺士杰将工匠精神灌注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听完竺老师的讲座,我的心灵受到震撼。只要刻苦钻研,我也可以挑战‘不可能’。”会计专业大二学生陆墺萍正在为要不要参加“挑战杯”比赛纠结时,竺士杰的讲座为她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100年前的港口工人肩拉背扛,做得非常辛苦。”竺士杰说,如今他开的是巨型国产吊机,一次抓起的集装箱重达60吨,100年前需要干1年的工作量可能新时代的工人几分钟就能完成。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会潜移默化地流淌进学生心里。”赵莺燕说。
回味无穷:用行动答好“青春之问”
“入学时给自己设立的3个目标,如今我已经基本完成了!”大二就成为预备党员的陆墺萍,语气中饱含自豪感。进入宁职院,她给自己设立了3个目标:入党、拿奖学金和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
“学习会计需要特别细心,稍不留神就会算错账,造成极大损失。”专业课教师的话印刻在陆墺萍脑海中。她不仅在专业学习中精益求精,还将这种专业精神贯穿到生活中。
课余时间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是陆墺萍最热衷的事情。去年8月,北仑梅山暴发新冠肺炎疫情,陆墺萍报名成为白峰街道核酸检测志愿者。“一开始我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一次觉得疫情离自己那么近。”但是,当陆墺萍看到有几位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站在那里手足无措,她主动上前帮他们操作。那一刻,陆墺萍想到了自己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老师经常告诫我们,换位思考和同理心也是很重要的职业精神”。
“纪老师,我考上了!”电话这头,缪卓然激动地跟班主任纪贝报喜。在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纪贝的印象中,刚入校的缪卓然内向腼腆,做事认真负责。从刚开始到团委做学生干事,到挑大梁带团队参加“挑战杯”比赛;从高考失利,到专升本,再到考上宁波大学的研究生……缪卓然的成长,纪贝都看在眼里。缪卓然始终记得纪贝说过的话:“只有到达更高的地方,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从课堂上到课堂外,工商管理学院将思政教育延伸到育人的每一个场景。学院设立“四行四强”教育学堂、“声韵工商”读书学堂、“修身·明德”成长学堂,培养具有“学一行、专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职业素养的“体能强、技能强、素质强、意志强”的高素质人才。
“学院将持续深化开展‘五育’工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美育系列课程,激发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张臻认为,美育与思政教育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本报记者 刘丹丹 通讯员 鲍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