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就业 就业有高薪 宁海县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技能人才“生产线”
时间:2022-08-26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毕业即就业,就业有高薪”,宁海县打出的这条“招聘广告”,底气源自于近年来不断深化的产教融合计划,尤其是去年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以来,聚焦当地产业发展实际高质量建设宁海县产业人才学院,精准打造出一条技能人才“生产线”。

在“就业难”“招聘难”之间架起“一座桥”

就读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梁志梅一度为就业出路感到迷茫,去年11月,他作为专业对口学员输送到宁海县产业人才学院,目前在宁海县第一注塑模具有限公司跟岗实训。半年来的实训,技能水平突飞猛进,梁志梅的职业规划也变得清晰起来,“扎根宁海,当一名模具设计工程师。”

模具是宁海县特色优势产业,该县西店镇是全省非公企业“产改”模具行业全域试点单位。作为全县模具龙头企业和县级“产改”试点,宁海县第一注塑模具有限公司把解决技能人才“卡脖子”问题列入了“产改”任务清单。

梁志梅的职业规划与宁海县第一注塑模具有限公司的“产改”清单高度契合。而这背后,遵循的是问题导向。每年高校毕业季,总伴随着同样一个话题: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技能人才“招聘难”。“两难”境遇归结为一点就是产教融合“两张皮”。随着“产改”的不断推进,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成为一道必答题。

在前几年探索的基础上,宁海县于去年4月在全省率先建设产业人才学院,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四方联动”机制,从生源筛选、学生实训、技能评估、就业服务等环节实施全过程闭环管理, 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 、“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在“就业难”“招聘难”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没有“围墙”的学院,有专业特长的学员

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它既定的办学模式。宁海县产业人才学院的独到之处,就是创新设计了1 个产业学院、N所高校、N个企业、N个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1+3N”模式。

如何解读这一模式?形象地说,宁海县产业人才学院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院,学院生源来自于全国各地专业匹配的高校,专业设置来自于当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清单,培养方案则借助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

去年4月,宁海县成功举办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吸引省内外近50所高校参会,有27所高校现场签订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宁海县已与42所国内院校建立合作培养关系,累计建立93家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紧扣当地产业特点,通过岗位技能分析建立技能矩阵、绘制实训地图、培养技能导师、开发实训课程和技能标准等举措,指导企业量身定制高校毕业生跟岗实习和顶岗实操体系,将大学生“加工”成为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合格技能人才。以模具设计师为例,产业人才学院将该工种需具备的技能细化分解为189项,将学生的跟岗实训分解到13个岗位,由技能导师负责精准实训,促使高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时间从30个月降至12个月,培养周期缩短近60%。

通过实施产教融合计划,尤其是产业人才学院的高质量建设,宁海县已精准培育并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3000余名,学习专业和实训岗位匹配度达到100%,实训达标率达到95%以上,平均入职待遇提高50%以上。

全程跟踪服务,技术人才用得上还要留得住

毕业于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应用技术专业的涂坤祥,经过跟岗实训,入职宁波兴利模具有限公司。今年他实现了职业规划的又一个小目标,晋升为公司助理编程工程师。

精准培养还需精细服务配套衔接。宁海县产业人才学院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全程跟踪服务体系,重点聚焦三个环节:细化源头筛选、精化技能实训、延长就业服务。

在源头筛选环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专业知识考试、职业性向测试、价值观测试和无领导小组行为面试等4个维度的专业测试和评估,针对筛选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学生。在技能实训环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辅导产教融合型企业“师带徒”模式,完成专业胜任能力实训和创新能力培育;以集中训练的方式完成学生职业心态、高效执行和团队协作等6个维度能力的训练,并通过后期的跟踪沟通和实训进行固化;通过专业知识考试、实操技能测评和职业化行为评估,量化评估学生实训效果并精准纠错,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在就业服务环节,针对已就业毕业生,设立为期5年的全方位“人才服务期”。在服务期内,产业人才学院通过平台数据反馈、实地考察了解等方式持续开展学生成长路径、就业去向等跟踪服务,并全程提供心理调适、岗位匹配、技能提升、劳动保障等一系列关心关爱措施,促进“四方联动”模式良性运作、健康发展。

这一套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在实践中展现了引才聚才的“强磁场”效应,通过产教融合计划引进的技能人才,留甬率达到90%以上,在助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能人才保障。(阮向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