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由高适应向高质量转变的实施路径
时间:2022-09-06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之中,增强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保证新发展格局中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实现,要从立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进的整体性治理与注重问题解决的精准化治理逻辑出发,在宏观上构建有序的职业教育类型化生态体系,打造“跨界”协同的区域协调结构,在微观上紧抓职业教育内部关键性要素,拓展职业教育整体性治理的理性运作。

一、规范整体秩序,夯实职业教育类型化建设基础

1.保持中职在维稳中走向多元

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表明,随着我国产业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要求教育体系设计必须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作为重要考量维度,而应用型人才的结构及其特征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要从以往经济功能逐步转向教育的基础性功能。也就是说,新发展格局下中等职业教育应当逐步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教育,同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类别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采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思路,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支持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试办社区学院,并在课程内容体系与教育教学方式、专业设置与教学标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2.推进高职“后扩招”时期教育过程改革

一方面,高职教育作为类型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扩招之后势必面临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既要发挥巩固专科高职教育主体地位的作用,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输送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在此基础上引领中职强化其基础性作用,使得新增劳动力更多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同时高职扩招后,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仍然需要在本质上去探索深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引导不同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合理分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成才。另一方面,从政策要求来看,高职扩招必须将教育面向人人、服务人人的理念落到实处。以民生为主旨的高职扩招主要体现在非传统生源群体作为高职主要受教育对象,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是高职扩招重点关注的群体。这些不同类型的受教育对象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涉及现有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重组以及治理体系的变革,需要专业、科学的计划与调整。以“双高计划”为引领,鼓励高职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

3.发挥职业本科“头雁”的引领作用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改革的初心,也是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高职院校升格职业大学首先要根据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办学功能的特点,建立健全满足需求的内部管理机构及运作程序;其次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加强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尤其要加强行业企业技术攻关研究,以合作项目为载体,组建行业企业——职业大学科研共同体,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再则要加强“双高”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专业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鼓励和支持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在原有专业研究、创新能力的优势上应进一步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应用技术本科参与贯通培养项目的积极性,亟需拓展新的更加标准、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引领责任。完善高校转型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工程技术等领域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硕士”贯通培养试点,适当增加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实施分类评估,建立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应用技术本科评价标准,推动形成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二、重构跨界生态,构建可持续区域协同服务网络

在纵向职业教育体系有序构建的基础上,回归以人民为中心和社会公共性的价值实现,需要在教育资源信息寻求者与需求者间搭建起桥梁,形成价值共创、融合共生的跨界内容生态。跨界性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内外关系在横向角度上的发展与治理逻辑,即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与实践以何种方式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推进“平台化”的社会服务供给,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现,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内塑质量”与“外接需求”双向路径全方位畅通发力。

1.区域产教深度融合的部署

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可以从四个方面有效推进:其一,加强区域统筹,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促进省域或地市域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其二,分级分类编制发布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报告、行业人才就业状况和需求预测报告,建立区域产业需求清单与院校专业供给清单,推进区域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水平与产业水平对接;其三,推进职业院校协助行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劳动力开发与教育的功能价值实现;其四,发挥职业教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产品推广、工艺改进、技术革新等方面的重要支持作用,由政府统筹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产学研互动合作机制,有效解决行业企业面临的研发难题,同时提升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综合而言,区域产教融合是政府统筹引导下的校企全方位对接与融合,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将其规范化、体系化,才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最为适切可行的方案。

2.“平台化”社会服务的拓展

作为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职业教育跨越了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工作、职前与职后,借鉴企业管理中平台化的理念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出发来办学,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合适的教育服务以及更为有效的职业教育办学资源配置,能够促使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和面向未来的理念得以实现。具体来说,一是要跨界基础教育,促进普职融通。发挥职业教育的类型优势和资源优势,切实助力劳动教育实践的全面推进;联合中小学积极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拓宽职业体验渠道。二是要跨界企业培训,创新发展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培训等育人模式,链接整合产业、企业需求。三是跨界社区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非学历职业教育与培训,建设终身学习平台,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四是跨界特殊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通过专门编班或随班就读等形式,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合适的职业教育。基于平台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和服务拓展,能够实现资源的连接与配置,能够基于学生需求、学校发展、社会资源整合进行动态更迭,以平台为学校的发展轴心,形成办学优势,拓展职业教育品牌,服务社会。

3.乡村振兴的担当

一方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积极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形成合力,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培训,对接职业教育“X证书”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助力农民工技能提升体面就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此外,加强涉农院校或涉农专业基础能力建设,升级课程结构与育人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深加工相关专业,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农商人才、治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增强职业教育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

三、聚焦关键性要素,在微观治理中不断实现高质量赋能

1.明确“三教改革”推进的重要问题

“三教改革”的推进实施必须要明确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厘清教师、教材、教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重点抓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国家事权。一方面,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必须由国家统筹管理。另一方面,健全地方和学校的教材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教材管理主体的职责。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对教材开发、使用以及批判反思能力的培训,从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自然规律,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教材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2.破解1+X证书制度实施的重难点

在更为深度的产教融合过程中,首先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有机衔接,需要政府组织引导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流程和管理程序,行业、企业和院校积极参与动态开发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其次,1+X证书制度的创新设计,为我们重新审视新发展阶段中的职业课程及其在教育体系中的价值奠定了重要基础。即新发展阶段要聚焦全面推进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有效融合,将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点纳入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高技能、高工资或高需求的职业或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再则,需要全面认识1+X证书制度的切实推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学分银行与国家资历框架等配套制度改革,突破传统人才培养学制固化的约束,根据产业需求和人才发展需求,创新技能、学分与学制之间的等价互换,有效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建立终身学习与技能培训制度,让更多劳动者通过技能拓展与提升,实现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从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社会培养更有生产力的劳动者。

3.强化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引领的专业群建设

一是要在总体发展方向上重新建构专业群建设发展的新思路,聚焦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组织结构及其内外部联系。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探索和论证专业和专业群的设置和组织方式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对接、与经济发展所需的产业需求端对接、与工作岗位能力标准对接的学理解释和实践方案,以此为改革突破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质的提升。以专业线索为抓手,促进职业教育贯通、衔接培养更顺畅,打通技术技能人才学业上升通道和能力成长阶梯。二是要站在职业院校个体层面和区域发展的综合层面探索专业群建设逻辑。一方面,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是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治理水平提升的基础行动。这意味着职业院校不仅要深入了解产业行业变化规律、熟悉产业链特征和岗位的用人需求,在此基础上深度共享信息,根据校企双方共同需求重组专业群,并重塑课程、实训、教学、评估等育人全过程,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而且要有打破现有专业设置限制的魄力和决心,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和路径,重构教学组织模式,将自身打造成驱动组织学习的专业集群和服务平台。另一方面,专业群建设作为职业院校与外部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重要联结,需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产教深度融合中找准定位。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等人才紧缺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轻纺制造等传统专业,撤并淘汰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过剩专业,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作者 胡微 石伟平  节选自《教育发展研究》2022年第9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