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浙商职院为例
时间:2022-10-28 来源:《浙江教育报》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浙商精神的融入能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支撑,增强学生对浙商文化的认知。

浙商精神是浙江企业家群体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创新创业中积累沉淀的知识、经验、能力、意志、道德和情操等的有效集成,是浙江最大的财富和资源之一。它具有“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追求实干”等特质。随着社会进步,浙商精神在沿袭传统基础上又得以发展,形成了“任时敏行、开拓创新、勤奋拼搏、诚信守义、情怀家国、四海为业”的精神品质。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着浓郁商科特色的百年老校,一直以来坚持以“文”济“商”的人才培养方向。学校借助课程思政平台,深入挖掘、弘扬、创新浙商精神的内涵特质,将浙商精神融入教学,培养德技双修的人才。

一、浙商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高校只有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方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作为商科类院校,传承、弘扬浙商精神,将其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是能增强教育的时代性。浙江人锐意改革,敢闯敢试,素有钱江弄潮儿的无畏气概和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赋予浙商精神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既能使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能不断回应社会热点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二是能增强教育的形象性。在浙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浙商成功案例,比如坚持初心的张小泉剪刀、胡庆余堂等百年老字号,以“草根创业”发家致富的万向集团,坚持产品第一的娃哈哈集团、吉利集团,以及在高科技和互联网浪潮中涌现出来的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企业……若能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会更加鲜明清晰、形象立体。

三是能增强教育的务实性。务实向来是浙商走天下最宝贵的品质之一,这样的精神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能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离学生更近。

四是能增强教育的独特性。作为商科类院校,要想积极开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浙商精神的内涵特质,并将其融入对学生的教育是很好的举措。这既能让学生充分感知、传承、弘扬浙商文化,将浙商精神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提炼学校的商科特色,增强教育的独特性。

二、浙商精神融入课程思政面临的困难

一是学生认知有限,学习力不强。学生对浙商精神的了解大多来自网络上的短视频或书本里的文字,对其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并未对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这些都导致学生对浙商精神的理解存在局限性。

二是教师知识储量有限,自身素养亟待提高。将浙商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储备。然而,当前教师对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认知不够全面,对史书典籍的阅读有限,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这导致教师对浙商精神和课程思政的认知也较为有限。此外,当前针对教师的培训大多倾向于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传授,教师自身参与地方文化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易存在教师以灌输专业知识为主,缺少与学生进行浙商精神内涵相关的交流,缺少将专业知识与地方文化内涵相结合的交流的情况,继而出现专业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分离的现象。

三是教学设计及教材编撰难度大。将浙商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课程内容与浙商精神有机结合。因此,学校要在遵循教学规律以及考量学生对知识接受程度的基础上,有技巧地加入浙商精神相关内容,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做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

三、浙商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建设,体现在教师多话题、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当下社会发展、人生价值等问题,从而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对于商科类院校而言,借助课程思政平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浙商精神元素,能够体现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找到“讲好浙江故事”的落脚点,让教育“有根有魂”。

一是调动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意识觉醒。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师生应该是不断互动的。针对学生对浙商精神认知有限及学习力不强这一现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和自由活动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自觉性。比如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地高校相继开启了“居家式”线上教学模式。浙商职院的诸多教师也开展了线上教学,同时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上增加了许多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借助农夫山泉、娃哈哈、阿里巴巴等浙江企业在疫情发生后,出资出力出智,以多种形式主动扛起责任担当,助力战“疫”的事迹,与学生展开讨论,碰撞思维火花。针对其中呈现出来的感人事迹、英雄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浙商精神、太阳集团城娱8722精神等精神品质的探讨,启发学生对“家国有恙,责无旁贷”的“浙商情怀”的深入思考,激发其对浙商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同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敢说,更愿意去说,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发地探索,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最终获得新知。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浙商精神若要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作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主体,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素养和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学校要广泛搭建平台,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浙商职院在培育优质师资上进行了诸多探索,比如为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先后开展了新教师培训、助讲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及“名师讲堂”“教学沙龙”“专项训练营”等形式新颖、内容多元的教师发展活动共计200余项,教师受益面超过98%。此外,为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个性需求,学校还开展了诸如校内外师资培训、教学咨询研讨、教师生涯设计、资源共享互用等活动。这些举措全面发力,为教师知识更新、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保障。

三是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若是将浙商精神生搬硬套,硬性植入课堂,不仅无法真正吸引学生,还无形中给教师增添压力。因此,要将浙商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是重中之重。针对基础课、专业课等不同性质的课程,学校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系统设置,将浙商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浙商职院不仅着眼理论教学,更重视实践感知。学校与浙商博物馆共建了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增添了新载体,也让学生对浙商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升了思政课堂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满足了学生日益多样化的成长需求。这些举措都是为学校培养优秀商科人才,探索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服务的。

对于商科类高职院校而言,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浙商精神的融入能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支撑,又能增强学生对浙商文化的认知,拓宽知识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能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振奋精神、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余益峰  王小曼)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