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鸣东和他的葫芦:一片丹心传非遗 立足岗位作贡献
时间:2023-12-11 来源:太阳集团城娱8722

蒋鸣东,在诸暨技师学院教美术,除了美术老师,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诸暨市古越葫芦火烙画第五代传承人。

与火烙葫芦的相遇

“我们非遗的这个王继达师父是非遗(火烙葫芦)的传人,其实我从小就和他认识,那个时候我们都是望烟书画院的会员,他赠送给我一个《马到成功》的火烙葫芦,因为我是一个从事美术教学的老师嘛,看了之后,就觉得跟这个绘画能有机结合起来,后来我们谈论之中发现,他也在寻徒,我也刚好有这个意向,一拍即合,就作为一种爱好慢慢地体验。”蒋老师跟我们讲述了他与火烙葫芦之间的缘起。这一体验就是五年,在这五年时间里,蒋老师用热爱,把烙画葫芦这项技艺融入了职业。“绘画上能表达的,无论是这种小品类的、写实类的,我在葫芦上基本上都可以表达出来。”蒋老师说。

火烙葫芦的创新实践

除了蒋老师自己烙,学院十分重视此项传承工作,斥资投入建设了葫芦烙画非遗文化研究传承基地,并开设课程,支持蒋老师作为古越葫芦火烙画的传承人开展工作。“学生的话,一开始我们就是从美术班里一些绘画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烙画的教学,其实,火烙画对于美术生来说,就是绘画的载体不同而已,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可以创作出一些艺术性比较强且富有创意的作品。”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蒋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如此精妙绝倒的艺术会后继乏人?他觉得这可能就和烙画葫芦艺术品过分注重艺术性,而应用性不强有关。他觉得一门技艺要传下去,还是要产业化,能应用于千家万户才会有生命力。为此,他开始带着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创新烙画葫芦艺术品,把葫芦产品分纯观赏和可应用两类来进行制作。

纯观赏的作品便是把诸暨西施等名人和水浒人物、西游各路神仙等用烫画形式展示在葫芦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人物吸引人们欣赏的目光;可应用类作品则是根据葫芦的形制,把其打造成兼具观赏功能的小挂饰、酒器、茶器、灯具等日常应用品,产生市场价值。在蒋老师的影响下,诸暨市也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愿意了解和参与烙画葫芦的学习创作中。

火烙葫芦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此时的蒋老师又在思考着另一个问题:非遗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文化性”呢?融入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也因此得以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副产品。“在创作过程中,慢慢地我们把诸暨的文化结合进去了,比如我们把诸暨的香榧、珍珠的采殖过程、同山烧的制作过程等制作成系列产品,这也得到了很多领导的关注和大众的喜欢。”蒋老师一边展示他的作品一边说。

香榧、珍珠、同山烧等都是诸暨久负盛名的特产,也是诸暨本土文化的一种象征。以葫芦烙画来展示香榧“三代同堂”的生长特性,介绍同山烧的酿制过程以及珍珠的养殖、加工等方式,写实绘形的创作手法,别致的设计构图会让人有别样的想象空间。用葫芦来揭示诸暨美食,用烙画来宣传诸暨特色,也是一种别样的美。通过艺术创作来感受本土文化,也别有一番意境。

现在烙画葫芦已经成为了弘扬诸暨文化,记录美好生活的载体之一。据悉,蒋老师的火烙葫芦作品——《珍珠系列》,在“太阳集团城娱8722梦想·美丽诸暨”手工艺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以前只是本校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来学习,现在我们已经是整个绍兴中小学生实践体验的基地了。”蒋老师难掩自豪地说。

当有前人传授后人学习,手艺就有了延续,这门艺术便真正地活了起来,这背后离不开蒋老师和王师父这样的手艺传承人,也离不开热爱非遗的学生和普通民众。纵然时代高速发展前进,但只要社会发展不止,文化传承就不息,人类文明终将得以延续。非遗在一代代平凡而伟大的“蒋老师们”手里,迸发出愈加鲜活的生命力。

考虑到制作需要,蒋老师开始自己栽种葫芦,截至目前已有基地10余亩。现在,他大量的时间就投放在产品设计和技艺教育上,他的愿景是能把烙画葫芦艺术研究得更加纵深,然后教给一届一届的中职学生。他坚信:“只要喜欢烙画葫芦艺术的人多了,应用广了,那‘葫芦娃’总有一天会变为‘金娃娃’,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发扬它!”(詹玉丹)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