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中高职师资合作紧密程度,2023年1月,浙江启动了中高职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同年5月,又确定了首批25个立项建设单位。中高职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如何起步、如何推进,目前进展如何?围绕这些问题,日前,记者深入采访了各试点院校。
起步:项目驱动,以点破局
去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单项一等奖。其指导教师团队中除2名杭职院教师外,还有3名来自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和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钱塘学校的中职教师。他们都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中高职一体化团队的成员。
“以技能大赛等项目为抓手,能拉近中高职教师之间的距离,更有效地促进团队教师的能力提升。”团队负责人、杭职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云志表示,半年来,该团队共承办了多次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师资一体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其中,有1人晋升高级职称,2人获杭州市系统级优秀教师荣誉,1人在杭州市Python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金牌。
浙江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初衷,是希望以师资一体化建设撬动人才培养、教学、课程、教材、实训等一体化,继而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在“3+2”模式下,目前,中高职学校的师资有不少交流合作,但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年见两三次面,学校有任务就合、没任务就散”的现象仍然存在。“师资一体化的关键是让教师先动起来,只有互动多了,才会有更紧密、更深层次合作的可能。”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相关负责人直言,项目驱动,以点破局,是目前师资一体化建设中较为常见的“起步”方式。循着这样的思路,各试点学校纷纷展开探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团队成员校分布在宁波、金华、台州等不同地区,很难有效地开展常态化的线下教研活动。如何破局?专业资源库建设成了有效抓手。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建成课程41门、试题总数2718个。“通过资源库建设,我们中职教师的专业建设能力、教材开发能力和微课程开发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建设成果也看得见、摸得着,还能及时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胡桂兰说。
提升:念好“融”字诀
以项目驱动师资一体化建设起步后,各团队成员的交流合作明显频繁了。然而,动起来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教师交流合作的常态化、长效化,成为各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思考的命题。
从团队融合到校校融合,再到校政企融合,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多种答案。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30名骨干成员举行了结对仪式。根据学科相近原则,分别组建了名师专家和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中高职一体化联盟院校团队成员四层级导师结对链。同时,又建立了定期研讨机制和单位协同联络机制,以保障一体化团队的及时互通。
杭职院积极创新校校协作机制,依托浙江省信息安全产教融合联盟,重点吸纳所在团队成员学校和主流信息安全企业,成立信息安全中高一体化教学协作共同体,下设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小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小组、专业实习模块小组,共同实施专业教学。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庆元县政府、庆元县职业高级中学和当地食用菌行业、企业等成立了丽水市食用菌产业学校。“我们将团队成员都‘编入’了产业学校,有了这个‘家’,团队共建活动的开展方便了不少。”团队负责人、丽职院林业科技学院院长应俊辉告诉记者,仅半年时间,该团队就组织校、政、行、企等多方合力开展了5次线下集体研讨活动。
长效:评价、保障“两手硬”
师资一体化要有实效、见长效,必要的保障、评价举措缺一不可。
“你是团队核心成员,3年内,必须成长为国家知名教学专家或国家教学名师”“你是专业带头人,3年内应成长为省级教学名师”……进入团队时,杭职院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中高职一体化团队的所有成员都会收到这样一份个人发展目标和计划。为保证教师团队发展的分层分类推进,杭职院专门按不同年龄层次、职称类别、教学任务等分别为团队、个人设置了发展目标。同时,还制定了《信息安全中高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专项管理办法,试点创新“优绩优酬”分配制度,并将教师参加团队情况作为教学业绩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以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也着力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分类分级、定量定性结合的团队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企业、校外专家和第三方评价机构为评价主体,通过月度自查、季度检查、半年考核和年度考核等方式,分阶段推进团队建设。
不久前,浙江经贸职院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化团队成员李老师就收到一份季度检查报告。报告显示,他设计的教学案例老旧,不够贴合企业生产实际,不能有效辅助知识、技能教学,学生反馈也不好。于是,在半年考核前,他专门通过企业调研等途径重点优化了课程配套案例教学资源,这一改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也在半年考核中得到了企业专家的认可,获得了团队的目标奖励。(本报记者 邵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