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洋剪纸“潮”起来
宁波市镇海职教中心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时间:2024-07-19 来源:《浙江教育报》

图为宁波市镇海职教中心剪纸社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陈士海的指导下,创作海洋剪纸作品。(学校供图)

本报记者 杨 倩 通讯员 陆宗尧

每周三一早,家住宁波甬江边的退休渔民陈士海,都要搭乘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到15公里外的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给学生上剪纸课。作为远近闻名的海洋剪纸非遗传承人,陈士海和学校剪纸社团成员约定:师徒合伙,让剪纸乘上“国潮”之风。

海洋剪纸进校园

“我出生于舟山嵊泗,家里世代以打渔为生。别人的传统剪纸喜欢刻画花鸟,我的作品则藏有各式各样的东海海鲜。”今年61岁的陈士海来自一个渔民家庭。剪纸为他在渔船上的枯燥生活带来了乐趣。因而,他的剪纸作品里充满渔家勤奋简朴的精神面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在一次社区公益活动中,宁波市镇海职教中心的师生遇到了陈士海。当时几百张海洋主题剪纸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目光:“看陈老师作品,好像在逛菜市场的海鲜摊位,认识了好多海洋生物,龙头鱼、鲳鱼、大黄鱼、红虾……”一些原本就喜欢做手工的学生被陈士海的作品深深吸引,想要现场拜师。

宁波市镇海职教中心原本就有一个手工社团,成员有50多人,但长期由学生自主管理,技艺水平不高。得知学生有学艺的想法,学校马上派教师上门对接。陈士海考察学校后,欣然答应接下社团,传授海洋剪纸技艺。

但陈士海的要求可不低。“剪纸难在创意。青少年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技法可以传承,但内容必须创新。所以不能由我提供图样,学生依样制作。”陈士海制定了详细的授课计划,他要求学生加强绘画基本功,小组探究浙东传统民俗文化,还要把港、海、航、桥等学校特色专业融入到主题创作中,力求“把非遗传承课打造成创新发明课,每个月都有主题创新”。

有了非遗大师坐镇,剪纸社团一下子成为校内的网红社团,剪纸文化也延展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学生经常在班级里自办小展览,主动承包教室美化任务……

“国潮”唤醒非遗

作为一名老党员,陈士海一直关注时事新闻,他希望学生通过作品记录时代。“每堂课,陈老师都会分享自己的经历。渔民与自然抗争的故事、渔村孤岛的现代化进程,这些都让我们心潮澎湃。”社团成员王亚飞说。

2023年,杭州亚运会在宁波设立海洋运动分赛场,陈士海提出以亚运会吉祥物开展海洋运动为主题创作剪纸作品,得到了学校近百名学生的积极响应。“我创作的是宸宸划着帆板,沿着杭甬运河出海,把宁波海洋文化带到亚洲各国人民面前。”学生邵佳琪表示,自己特意在作品中加入万吨巨轮、跨海大桥等元素,希望展示出浙江的现代化面貌。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从去年开始,学校还推出了“艺术+思政融合教育”项目,以海洋剪纸为载体,布置重大纪念日系列展览。校长姚兴禄介绍,学校在学雷锋日、劳动节、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的剪纸展作品展,已经成为周边社区、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热门“打卡点”,海洋剪纸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最近,学校还举办了“国潮”文创展。传统剪纸图样通过工业产品设计与加工,陆续转化为毛毡包、积木万年历、手机壳等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在陈士海看来,中职学校有许多制造技术和材料加工工艺,比如数控铣、3D打印、激光切割等,这些都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所用。陈士海和学校教师通力协作,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在开发图样的基础上融入多元制作工艺。

“剪纸技术本身门槛不高,要真正保持非遗的生命力,需要不断抬高其技术门槛,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有动力。”陈士海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姚兴禄表示:“镇海是商帮文化、海防文化、院士文化之乡,我们职业教育对此有研究基础,专业基础扎实,有必要承担起地方非遗传承重任,让文脉延续,‘国潮’复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