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随气温上升的还有“升学”话题的热度。与此同时,多地老年大学也在举办毕业典礼、启动新学期招生工作。(8月5日《太阳集团城娱8722青年报》)
可能很多读者对“第三年龄教育”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它与国外一所大学有关——1974年,欧洲出现了第一所老年大学,名字就叫“第三年龄大学”。何谓“第三年龄”?以成长轴线划分,第一年龄是人开始社会化和接受教育的阶段;第二年龄是立业、成家、养育子女和赡养父母的阶段;第三年龄就是完成人生“必答题”之后、人还没有完全老去仍有余力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阶段。人的第三年龄,大概在60~79岁之间。
第三年龄教育在一些国家已推行数十年。譬如英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促进传统大学对老年人开放,其中不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样的一流高校;西班牙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老年大学项目。老有所学、以学养老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于国家,办好第三年龄教育助益国家老龄事业发展、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兹事体大;于家庭,家中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亦为晚辈所乐;于个人,即使做不到如福特汽车创始人所言“坚持学习的人永远年轻”,至少可以让自己更充实、更优雅地老去。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金字塔”底部向上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生理、安全得到保障之后,老年人接受第三年龄教育,可以让自己向更高层次跃迁。以社交需求为例,退出“工作群”“任务群”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同学群”“兴趣群”,保证老年人的社交圈子不至于出现断档,岂非人生快事?更何况,有一些老年人还能通过自我提升之后服务社会、创造新价值,从而登上“塔尖”。
回到现实,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迅猛发展,第三年龄教育亦呈水涨船高之势。教育部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40家老年大学分部、3000个老年学习中心、5.5万个老年学习点。乍看供给,貌似不少,但看需求,差距不小——近年来,老年大学一位难求、老年人彻夜排队的报道不绝于耳。据报道,某老年大学最火爆的八段锦、声乐等课程的名额几乎“秒空”。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这一批人,多数受过较为完整的教育,接受终身教育理念,对第三年龄教育需求旺盛在情理之中。因此,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我国第三年龄教育都需要持续做增量,以赶上“银发浪潮”的步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年人秉烛而学、乐而忘老,正是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愿景。可能的话,每一位老年人都要成为一名学习参与者,在终身学习中增强信心和自尊,持续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练洪洋)